醉心于攝影事业的
海外赤子黄景达

梁  凤  翔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黄景达,回国前叫黄金达,后来才改了名,正照应了他日后的摄影记者生涯:对准目标和焦距,“卡嚓”来一下-----景就达了。

    早在50年代初期还在巴中学习时,景达看到反映祖国新貌的新闻纪录片,就很受鼓舞和启发,开始萌发了学习摄影、从事摄影工作的念头。其时,他就已经不时地在鼓捣照相机了。

    1952年末,即在17岁那年,未读完高中,他随家人回国,先后在北京华侨补校、北京五中学习。1954年中学毕业后考进天津河北师院俄语系。1956年被分配到渤海滩边的河北省黄骅县中捷友谊农场,工作是俄语翻译。然而,他原先的理想并没有泯灭,对摄影事业的追求一刻也没有放松。其时,农场有台老式的禄来双镜头相机,景达如获至宝,工作之余用它拍了很多新闻照片,同时在十分简陋、恶劣的条件下,自学了暗房技术。

    他把作品寄投新华社摄影部,有的被采用了,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他凭着才华和勤奋,不久成了新华社的一名通讯员。他的一张作品居然上了当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这张黑白照片意境很美,画面是中捷友谊农场的拖拉机,机耕犁起的条条黑土后有一群翻飞追逐的海鸥,远景是浩渺的大海。......。

    1958年夏初,前来农场传授农机技术的外国专家即将离任回国,景达的翻译工作亦告一段落。藉此时机,他给时任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的石少华写了封自荐信,爱才的石少华不久把他调入新华社,开始从事新闻摄影采访工作,实现了景达梦寐以求的夙愿。

    1959年初,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有关方面要出版一本国庆画册,景达被抽调出来,随摄影界前辈齐观山奔赴云、贵、川三省,重走当年红军的长征路,进行大跨度的采访,这一任务让景达对新闻题材的发掘有了许多体验和感受,为他以后开拓社会新闻的报道奠定了基础。

    事业的追求和创新的动力,让景达在生活上总是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闯出自己的拍摄天地。1962年,他得知著名电影演员赵丹要到中央戏剧学院讲课,特意赶到会场,抓拍到了《赵丹座谈表演技巧》这一组连续照片,在当年末举办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会上获奖,摄影史学家狄源仓还在《光明日报》撰文予以评介赏析。

    上世纪60年代末,文革开始,与许多其他归侨一样,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景达笼罩在“有海外关系”的阴影下,工作受到诸多的限制,一些正常采访没他的份,重要报道更是离他远远的。1970年元旦前夕,不顾先让与家人团聚过完新年,楞把他下放到晋南永济县农村“五七干校”,修了三年地球!随后干校撤销,遣返回北京,但他还未能归队回原单位工作。以“支援地方需要”、“充实文教战线”为由,把他调离到崇文区图书馆当馆员。这对酷爱新闻摄影事业的景达来说,实在是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依然不断利用业余钻研摄影技术和进行采访活动的实践,不甘自爱的专业被人为的剥夺!

    1976年4月,发生了人民群众来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总理,景达背着相机穿行在广场的花山人海之中,怀着对四人帮的痛恨,对人民群众大无畏精神的崇敬,机智地扑捉到了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在当年举办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摄影展览会上,他的摄影作品入选展出,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了他拍摄的这些图片资料。

    在他被调离新华社的几年间,他不时地寻找机会出去拍照。当时首都报刊时常刊登他拍摄的照片,其中有一部份是体育照片,这引起了当时的北京体委的关注。文革結束后,1978年,他如愿以偿,获准调到北京市体委当摄影干事,这对他来说是“如鱼得水”。在他初得重操“旧业”期间,没事他爱“泡”在运动队里,甚至深入到运动员家中去采访、拍摄。如拍女排名将郎平,他不仅在运动场上扑捉,还拍了些她与家人的生活照片;武术名将李连杰那时景达觉得他是后起之秀、形象又好,于是邀请他到家附近的北海公园,在九龙壁前拍了这张显示武术新秀,功夫出众,闻名天下的《强龙出壁》照片。几年间,他不仅为市体委积累了许多体育照片资料,而且还为各报刊提供了不少图片稿件。景达常年执著地进行摄影工作,深得体委领导的赏识。领导曾在召开的会议上,以景达在“数九腊月面迎寒风、盛夏酷暑头顶烈日,骑辆旧单车满城跑,不辞劳苦深入采访”的范例,向体委机关干部宣教。1981年春,体委领导对景达提出归队的要求,特表示了挽留之意。后随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侨务政策的落实,他终于调回了新华社。

    1983年春,市体委没忘黄景达过去在宣传工作的干劲和热情,不时地为他提供各种信息和新闻线索:他从市体委得悉,一只在天津受伤、迷途的台湾信鸽先被送到北京民革中央,后转交市体委下属的北京信鸽协会一会员护理和治疗,鸽伤处基本痊愈,但它还未能高飞。这只信鸽左腿上套有一枚铝环,上刻“台鸽嘉县82-62640”标记,该协会正想通过新闻媒体寻找台鸽失主。善于寻找采访线索的景达得知此信息后,没有简单地前去随意一拍台鸽就抢着发稿,。经他多方联系,随护理人员将这只台鸽放置于座落在建国门南侧的古观象台上进行拍摄。台鸽在古代铜铸的游龙旁不停地移动,鸽头不时地转向,待它转至景达所理想画面和瞬间时,说时迟,那时快,他本能地抢拍了好几个镜头,求得画面拍成动静结合、以信鸽象征和平、游龙意喻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背景高楼建筑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一张新闻照片,在不言中传达了海峡两岸同胞求和平、盼统一的心声。照片以《台鸽找失主》图片稿发表后,海内外报刊广泛采用,社会对这一新闻报道反响不小。不久,这一幅新闻照片另以《台鸽望乡》为标题,获得全国专项摄影比赛一等奖。当代摄影协会在香港举办中国摄影作品展时,主办方曾点名要这幅作品参展!

    1986年除夕夜,景达顾不上与家人团聚,冒着凛冽的寒风骑自行车到早先看好的拍摄点——十几层高的住宅楼顶上,他适时地拍下了在零点的首都《除夕之夜》壮观瞬间,它反映了国强民安、京城夜空炮竹震响、烟花齐放的全民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这幅图片及时传真发稿后,港澳等境外报刊纷纷刊登、采用。当年末,此幅新闻照片被评为新华社的社级好稿,1988年获日本尼康摄影赛优胜奖。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1999年,正逢祖国新生的50年大庆,当时景达虽已退休多年,老壮益当,于当年10月1日傍晚,他仍骑上单车奔赴能拍摄到燃放庆祝50周年国庆的烟花,无疑其拍摄点非站在高楼顶不可。这要求难不倒他,并千方百计要找到、爬登上!在高楼上他早到位、耐心等候和做好拍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景达终于拍摄到得意的许多照片,其中选出一幅较好反映“普天同庆”氛围的照片作为佳作,参加首届北京侨乡书画、摄影展,荣获一等奖。随后,他将这一幅摄影佳作,镶上24吋的大相框,作为巴中53届校友们向母校60周年校庆的献礼!


    1988年5月,作为新华社特派的摄影记者,黄景达衔命离京飞赴莫斯科参加采访苏美首脑会谈。这是美国首脑首次访苏,是一件举世瞩目的、较大的国际新闻采访活动。景达深深感受到侨务政策获得了落实,他挖掘出自身的最大潜力,拍摄到许多出色的新闻照片,及时地发回国内,他没有辜负人民的嘱托,很好地完成了出国采访任务。采访归来,他写了篇题为《党的政策照我心》的感触短文。他说:“作为一个归侨,我不希望得到特殊的照顾。我只凭真才实学来工作,希望今后归侨都能‘人尽其才’,有机会为祖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由于景达的多年来努力和勤奋,热爱祖国,始终献身于党的新闻摄影事业。1989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为他颁发“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1990年初,他被评为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职称。此前,1988年末,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景达的摄影作品屡次在国内外获各种奖项,不予尽列。他醉心于社会新闻摄影事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才能取得如此令人为之目眩的成就。他的经历,也是无数爱国归侨的写真!


参考资料:

1)《一个海外赤子的追求——记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景达》
    作者:李启华 周凤桥,刊载于《新闻摄影》1986年第9期
2)《历尽坎坷不忘回国初衷——爱国归侨黄景达坚持献身祖国》
    作者:旅人(李勉之的笔名),刊载于《新华侨讯》1989年第2期
3)《醉心——记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景达》
    作者:赵秀云,刊载于《北国风》1991年第7期
4)《路是自己闯出来的——黄景达社会新闻经历回顾》
    作者:万红强,刊载于《摄影世界》2005年第7期;随后,作者又以‘泠子’为笔名重载原文于《尼康探索》2005年夏季号期刊。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黄景达长城留影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黄景达夫妇俩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东方腾龙 ( 获奖作品 )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普天同庆 ( 获奖作品 )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强龙出壁 ( 获奖作品 )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白鸽望乡 ( 获奖作品 )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赵丹座谈表演技巧 ( 获奖作品 )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朱健华打破世界跳高记录 ( 获奖作品 )



若比邻图片共享: 免费,无限空间,流量



编辑:陈芷芳

二○○八年九月



感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