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骥 志 在 千 里
记归侨退休干部饶汝麟
沁 梅
漳州市华安县科协干部、工程师饶汝麟,是原印尼雅加达巴中53年届校友,1957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就读河北承德石油学院分析化学专业,1961年毕业分配到省经委工作,1963年下放华安县,在山区整整奋斗了38个春秋。1980年调县科协工作,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成绩卓著,于1990年4月,获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等诸多殊荣。
爱 国 写 华 章
有道是,人生在世,天下为公,各抒其志,各尽其才。一个人只要立志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无论经历怎样的坎坷和艰难,也依然会一往无前,过着平凡但熠熠生辉的人生。
饶汝麟正因为怀有崇高的抱负,毅然回国深造,参加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说起老饶,他走过的路既漫长而又坎坷曲折。比如,在那不堪回首的十年动乱,是非颠倒的年代,作为热爱祖国,满怀激情回国效力的归侨饶汝麟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变成了专政对象,抄家、批斗、调审。他自省自从投入祖国的怀抱,从来没有干过一桩坏事,深信政府会还给他清白,最后隔离审查43天解放了,被安排在基层当个粮食仓库员。
1980-1992年,饶汝麟在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即农函大)华安分校担任教务处主任。他密切配合乡镇、林场辅导站做好管理与辅导工作,使2144位学员修完14个专业,按时结业,为农村、林场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为了持续地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他不辞辛苦,走遍全县10个乡镇、4个林场,行程6万多公里、亲自举办《柚子的疏花保果》和《防止柚子大小年》讲座,播放了《荔枝》、《闽南龙眼》、《山地果树栽培技术》等10多项技术录像片,讲授70多场,受训达12500多人次;他深入农村农民文化技术夜校举办科普讲座、科技咨询,当义务巡回老师;他还录制中央、省电视台有关技术录像带86盘,不厌其烦地到群众中播放,让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明,一干就会,对发展农村经济做出贡献;饶汝麟善于总结科普经验,12年中撰写了70篇学术论文、45万多字、发表于全国、省、市有关刊物,创作了3800多篇科普文章,其中《肉桂采割》、《关心家教》等2800多篇被中央、省、市电台播出,有1000多篇发表于各类刊物。其中《新时期工交科普创作的作用、地位初探》在中国科普作协年会大会交流后入选《中国科普作协论文集》,《坚持改革办事实,艰苦创业结硕果》、《华安石拱桥的建筑特色》、《华安三绝之空心保健竹凉席》等篇则分别入选《福建科技史》第一、二、三册中;《科技录像与农村科普工作》、《试论农村科普的经济组织——农研会》入选《福建科协论文选编》,散文《深造》、文学小品《漫谈散文》入选香港出版的巴中校友作品系列《校园校园》等,他付出艰辛的汗水、终于在生命的金秋季节获得大丰收。
老 骥 志 在 千 里
1992年退休后,饶汝麟退而不休,仍像一匹老骏马,继续在农村科普的原野上,纵横驰骋。为了协助搞好中小学科普工作,多年来、在乡镇中学、学区举办《当前世界新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对策》、《科技、人才、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讲座33场,听众达6210人;并为全县92个厂长、乡镇经委主任举办法人科普培训班,举办现代企业管理、乡镇企业管理讲座,深得听众赞誉。
2001年9月24日——30日为全省科技宣传周,老饶应县关工委报告团、县科技教育报告团邀请,分别到县职专、一中、华丰中学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向师生介绍身边的科技、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高新技术动态、阐明提高人的素质重要性,三个中学师生有1800多人听了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受到广大师生欢迎。1993——2001年,老饶还向社会各阶层传播科技知识85场次,听讲人数1.85万多人。老饶所到之处,无论是干部、农民、师生都亲昵地称他“饶老师”。
为利于侨眷、港澳同胞眷属沟通海外联系,他热心举办英语业余培训7期、印度尼西亚语培训班2期、受训结业500多人,此外,老饶与华安侨兴酒厂协作开发的饶胡酒,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检测认定,含有果糖、葡萄糖、琥珀酸、氨基酸等多种元素,获得国家工商局注册商标。饶胡酒是以纯天然花粉、大米为主要原料和名贵中草药酿制而成的黄酒,具有益气补中、健胃补血、调节内分泌、提高肌体免疫力的功效,深受海内外顾客的青睐。
老饶的奉献精神十分可嘉,自1990到1999年连续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省科协先进工作者、省农函大先进工作者、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积极分子、省优秀归侨科技工作者,漳州市“十佳科技人才”等诸多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收入《中国文化英才辞典》、《中国专家辞典》等书中。
采写到这里,笔者问老饶,您虽年逾古稀,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心灵纯美,您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随口引用巴金的话说:“我一生始终保持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索取。”老饶壮心不已,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还在山区华安县继续书写着闪光的晚年。
(原载《巴中文苑》,编入本作品集时曾略作修改)
注:作者沁梅是巴中子女
编辑:梁凤翔 陈芷芳
二○○八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