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 老 又 不 老

福建 漳州 53年届 饶汝麟

    说到老年人,无非是昏花的双眼,松动的牙齿,褶皱的皮肤,木讷的表情,颤抖的腿脚,陈旧的意识,过时的话语,寂寞单调的晚年时光……,甚至有唠叨、固执、守旧的性格。但外因决定内因,看表要看里,看事要看本质。君不见,老年人鹤发童颜,慈眉善目,还有长者特有的怜悯和宽厚,以及老年人的认真、热忱、慈爱、宽容、纯朴、达观,这不是老年人一道美丽而迷人的风景线吗?

     其实老年人,活到老真好。好在老年人的脑里缀满了有关人生的经验之花;好在老年人旁观者清,对社会的症结看得更为清晰,更为准确;好在老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做人水份少得多,心中只有与真诚相邻,且有心魂之相通。说到底,好在老是一种通达、一种平和、一种坦然,老而富有仁慈胸怀。无怪乎老人可敬可亲,因为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人,家有老人是一个福。

     我喜欢老年人写的文章,因为老人进入老境,老境也是化境,进入了化境,才能写出好文章。化境是以宁静为前提的,一个人“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远” 就是“高” ,就是“高手”,文坛的高手哪有写不出好文章。

     我说的“文章” ,指的是散文随笔。诗是青年人的文体,小说,是中年人的文体。汪曾祺的随笔:《散文应该是精品》中有这样的话:“说散文是老年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年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老年人文笔都比较乾净,不卖弄,少做作。”汪老的这番话,我是非常信服的。

     “不卖弄,少做作”,是好文章的标志之一。诸如季羡林的散文一如他的为人,也是那麽朴素、雅静、平和、亲切。他的信也写得舒展、从容。又如董桥文章的特点,是他文体的特别,因而使他的思想、情致、趣味、文笔、文彩、气质、学识、见地进入鉴赏者的内心,使读者的心眼陡然发出浩叹: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杨绛是文坛外的高手,她的散文集:《杂忆与杂写》中的《老王》和《朱奶奶》,是73岁时写的。《第一次观礼》是77岁写的。直至96岁,杨绛完成了新着《走到人生边上》,我读的时候,心里不时嘀咕,活着真好!能读到这样的文章。

     好文章像好人一样,不能大片大片地出现。能大片出现的,是玉米和高粱。

     翻开史册,古今中外的不少老人,都充满智力和创造力,大器晚成或老有所成的事例不胜枚举:马克思65岁和74岁时分别整理、出版《资本论》的第二、三卷,歌德81岁完成巨著《浮士德》;达尔文81岁写出《人和动物的情绪表现》;中国科学家竺可祯82岁完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学术著作;医学专家张秀铜77岁仍在从事麻醉原理研究……。

     真是的,当我瞧见有多少老人还在思索着整个民族的命运,有多少老人还在开恳着花园里的泥土,有多少老人还在农村种田、种菜、看顾孙子孙女,有多少老人还在打扫街道上的灰尘、垃圾,有多少老人还在挺起胸膛走路时,会大声的喊叫起来,有多少老人还在街道上维持秩序,这些老人的经历,几乎都是动人心弦的传奇。这就是银发族真正的魅力。这个“魅” 字,是“老物之精也” 。人老之後,自然去芜存菁、积醉成精。这种精气,由年纪大的人挥发表现出来,必然产生一股有形无形的力量,令人望之起敬,近之可亲,仰之弥高。这就是银发族的魅力。至於其它诸如公关魅力、行销魅力、讲演魅力……,皆是借用其字义,以强调其内涵罢了。

     一篇短文,一人所见,很难写尽老人的美丽,也很难写尽老年人的魅力,我总觉得人既老又不老。让我们一起来发现,一起来体会吧!


2010年6月10日 写於福建 漳州

夕 陽 紅

网页:紫梦  20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