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奬離我們還有多遠?

-----從屠呦呦獲奬說起-----
香港 田權湘

    屠呦呦教授被授予2011年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奬,這是我國有史以來首次獲得如此崇高的國際醫學奬項,使我無比興奮、浮想聯翩、也感慨良多。

    把時針往回撥50年,記得是20世紀60年代上半葉,天津醫科大學校長朱憲彝教授,他是內分泌專家,到北歐的國家參觀訪問回來後,向我們講述他的觀感,他說:「人家的基礎醫學科研早已經進到細胞核裡邊去了,而我們還在細胞外邊“晃游”。」老學者憂國憂民對國家拳拳之心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當年我們從不同的渠道也獲悉我國的科技水平與國外相比存在一段差距,人們也急於想法如何追上國際先進水平。沒隔幾年“文革”開始,以“掃四舊”為名肆意抄家席捲全國,朱憲彝教授的家也未幸免,把他珍藏的一本舉世稀罕的《內分泌學》抄走,當垃圾付之一炬;在醫學院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內分泌實驗室”也“被砸爛,有關人員被遣散。以上我講的是一樁真實的故事。建國後二十年階級鬥争和“文革”十年,我國的知識份子有多少蒙受無妄之災?

    屠呦呦從小生來頭腦聰穎、刻苦勤奮、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性格執著。1955年“北醫”藥學系畢業後,分配到“中醫研究院”從事中醫中藥的研究。在幾十年的歳月中,她兢兢業業、心無旁騖、專心一志鑽研科學。她初到“中醫研究院”時,因為創建不久工作環境艱苦,為此屠呦呦曽得過中毒性肝炎,但絲毫未損及她從事科研工作的決心。她視野廣泛、思維敏銳、富於創新、意志堅強、敢想敢為、遇到挫折從不氣餒。

    1969年她被委以重任研究從中草藥尋找抗瘧疾新藥,她成了研制新藥團隊的領班人。從整個研究發展的進程和最終取得成功的結果來看,屠教授的確是最恰當的人選,她集“中醫”“西醫”於一身。當青蒿葉提取物的抗鼠瘧抑制率不穩定時,她從我國古典醫籍中受到啟發得到靈感並找到原因,以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用低沸點溶劑提取青蒿抗瘧疾的有效成分而不受高溫破壞,並把它提純。青蒿素的研究成功,屠教授作出的貢献最為關鍵,應該獲奬。

    1969年正值我國“文革”動蕩紛亂的年月,“知青上山下鄉”、醫務人員走“六二六道路”到農村安家落戶。抗瘧疾新藥研制團隊就在這種極度困難的環境和條件下,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在幾年中雖然遭遇將近二百次的挫折仍能堅持信念,最後終於取得成功,這是難能可貴的。

    由於地球上不同地區出現瘧原蟲對常規使用的抗瘧疾藥發生抗藥性,世界發達的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尋找新的抗瘧疾新藥,但均未取得成功。而我國科技人員却從中草藥青蒿葉中提煉出強力抗瘧疾新藥青蒿素。這顯示外國沒有取得成功的科研項目,而我們却得到突破獲得成功。說明我國醫藥科學技術已具備一定的先進水平;也充分說明我國傳統的醫藥學是我國人民幾千年跟疾病作鬥争的智慧結晶,它是尚未被發掘的寶庫。

    2011年11月15日屠呦呦教授在北京被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傑出貢献奬」,奬勵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團隊100萬元人民幣。屠呦呦對記者表示:「一項工作不可能是一個人完成的,青蒿素的成績屬於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於中國科學家群體。這也是中國中醫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1)屠呦呦教授的說話完全正確。

    1971年以屠呦呦為首研究抗瘧疾新藥青蒿素(Artennuin)獲得成功。1977年10月在我國《科學通報》上,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譽發表論文,青蒿素這一重大發現,其論文竟沒有署名,顯示她人品謙遜豁達大度。後來通過改建青蒿素的結構,獲得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素甲謎(Artemether) 。屠呦呦再接再勵在1992年發明雙氫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此藥適用於各類型的瘧疾,成本低廉療效確切。後兩者其抗瘧疾效果,根據實驗室的測試比前者高出10倍。

    從1971到-2011年的40年間,國內對屠呦呦作出重大貢献一直沒有認可,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中醫研究院”的同事一致認為:屠呦呦教授是典型的科學家,半個世紀以來埋首執著鑽研科學,不圖名利,不浮躁,不氣餒,不追求「博士」「院士」名銜桂冠,她為人類的幸福貢献自己的所有力量,是科學工作者的榜樣。

    由於屠呦呦的科研工作成績出色,至今共榮獲三項國際奬項:1987年獲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奬狀」。之後又獲得在國際頗負盛名的「葛蘭素史克生命學傑出成就奬」(2)。當屠呦呦教授81歳高壽的歳月裡,她榮獲美國2011年臨床醫學拉斯克奬,它離諾貝爾奬只差一步之遙。這是我國科研工作者 20世紀以來醫學領域取得的最崇高的國際奬項,我國人民值得鼓舞。

    從20世紀50年代下半葉,我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由已故導彈專家錢學森教授領導下,短短不到15年的時間研制的“兩彈一星”獲得成功。據說當年族居美國的諾貝爾奬得主楊振寧教授特地回到北京探詢:「有沒有老外?」他得到的回答是:「沒有!」楊振寧感動的掉下熱淚。楊振寧曽經說過;「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献是幫助了中國人改變了覺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經歷30年的努力,經濟、科研、文化教育等事業得到迅速的發展,有人開始議論諾貝爾奬離我們還有多遠?楊振寧教授預計:「海峽兩岸和港澳三地在20年之內,會有學者取得諾貝爾奬。」楊振寧的談話能否實現?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香港《大公報》2011--11—16 。
(2)《女科學家屠呦呦》 余仁杰 《大公報》2011-11-28。

    2011年11月30日脫稿


 53年屆田權湘文集

Zimeng 20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