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五)
──旧照片的联想
~ UC53 ~
离开了香港几天,回来看到《巴中在线》又有不少新东西。前几天在“椰城城区小学校友联欢会”上,遇见梁维耀校友贤伉俪,他们这回是来香港休假,当然也乘难得的休假照顾在香港已年逾百岁的老母。维耀是孝子,上次来香港和我分别相互问起我们的母亲,她们少年时曾先後在巴城最老的华人学校—“义成学校”读书,我说:“先母已於两年前在香港辞世,享寿九十有六”;他深情地说:“我母亲虽尚健,但已过百岁,我长期在英国,无法奉侍老母於侧,常感内疚和惭愧!”一片拳拳的孝心和无奈之情可掬。千仞兄说维耀浸沉西方文化达半个多世纪之久,但仍然对东方文化、华夏文化有割不断的血肉相联的深情。确哉斯言!然而,不少半个世纪前毅然决然回国的华侨学生,因大家知道的原因,待数十年後才可以重返第二故乡时,双亲都已年迈,有为数不少的校友甚至当年和江干送行的父母告别竟成永訣!这可说是时代大变动造成的悲剧和遗憾。
维耀保存了不少有历史纪念价值的照片,并仔细而严谨地整理在电脑里,在在反映一个学者认真的治学精神。这回又让大家在巴中网站上分享好几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巴城华人学校和学生的照片,画面清晰,说明详细而生动,把我们带回到既受大陆洋务运动後国民革命的影响,又受当地荷印时代影响下华人学校的情况。那些教师和学生的服装,就和我们常在以民初为背景的电影中看到的相似。
也让我们这些巴中生(包括巴小)回想起借“宛朗岸中华女校”读初中时的情景,怀念那给我们启蒙的校舍和许多老师。照片中她们围了三桌聚餐的小花园是多麽亲切,我们下课时就是在那里嬉戏,那棵大树不知现在还存活吗?如果还存活,它为无数的莘莘学子遮荫超过整整一个世纪了吧!“宛朗岸中华女校”大门前也有一左一右两棵大树,我们念书时,在左边的大树下,有一位“客家阿伯”搭起一个“阿答”棚,卖自已亲自做的炒面、炒粉和炒饭,第二节下课时,学生们就一窝蜂湧到棚里,只听到纷纷用客家话喊:“阿伯!米粉面半盾!”、“米粉饭半盾!”或“三样一盾!”等的叫声不绝,不会说客家话的则喊道:“Bihun bami puatun”。“客家阿伯”一面答应一面忙於用一双大筷子或匙羹,把炒好的粉、面或饭从大面盆装到小碟上,一碟碟送给学生手里,那真是价廉物美的学生点心!尤其是加了鱿鱼须用猪油炒的面,拌入辣椒酱,至今难忘!
维耀的高堂和生姨(我小时这样称呼她)确应是年龄最大的“椰城城区小学”校友,也是那些小学的教师。她是个热心人,记得我们都住在 Tangki时,每到雨季,连绵大雨後,门前的“拉布路”(Jl.Labu)就因地势低而水浸,形同孤岛,水退後泥泞不堪、令人裹足,时值中年的她挺身而出,号召整条街的华人共同出钱,由她负责监督加高路面的施工!其精神和毅力真可敬!前年到椰城,重访了那条路,只见路旁的阳沟充斥垃圾,孑孓浮沉,污水溢出,四处横流,不禁想起当时除了加高路面,我们还每个星期,各家自动清理沟里的垃圾,保持流水畅通,以保大雨不泛滥。今年春节前椰城又发大水,一说到这,我总会想到那条住了近二十年的Jalan Labu,恐怕难逃水漫入屋了。
2007年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