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榮
今年5月13日至17日,我和学社副主席代表“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出席在厦门集美“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主办的“网络时代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厦期间抽空拜访“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获得该院陈旋波副院长和教师的热情接待,并和近二十名印尼留学生进行座谈,以了解该院对前来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的教学效果,以及印尼留学生生活、学习的情况。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前身是“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集美侨校”是于1953年因当时东南亚华侨青年掀起回中国升学高潮,由国务院委托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主持创办的。半个多世纪後,亚洲和世界各国几经风云变幻,跌荡起伏,此消彼长。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的需要,1997年中国国务院侨办决定将“集美侨校”并入“华侨大学”,成立“华文学院”。因此,“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成为了中国教育部首批批准对外的重要汉语教学基地,设有HSK考点。学校拥有一流的汉语教师队伍,教学和生活设施齐全,十几年来,在传播中华文化、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之前,我最後一次去厦门是大約十年前的事,當時特抽空去了一次半个多世纪前回中国之初曾经待过的集美,重游当时为了考大学而生活和学习过的“集美侨校”和集美校区。当时的印象是集美基本上还是老样子。没有想到此次一到集美,展现在眼前的竟是一幢幢被绿化带和如茵绿草环绕,高耸入云的高楼和美仑美奂的大厦。除了那60年前为了保证“福建前线” 的後勤供应,经千辛万苦用花岗石堆砌成的“海峡长堤”外,又新近建成连接大陆和厦门岛两条气势雄伟的海峡大桥。夜晚,新的海峡大桥好比两条翡翠带,而集美的夜景则流光溢彩。
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和该院20多名印尼留学生进行了一次长达两个多小
时的见面座谈会,他们是来自东爪哇、苏南、苏北、加里曼丹以及巴厘等地一至四年级的印尼和华裔学生。一说起我是出生和成长在印尼的老归侨,我们之间立刻就感到很亲切,和他们见面,真的好比见到自己的孩子。我说:“五十多年前,我刚从印尼到中国时,就是和你们一样在这里学习,而後才考大学,所以我可算是你们的同学、校友,或者说师兄!”他们都开心地笑起来,有个女生说:“不!应该说是我们的学长!”
问道:“你们离开父母,从印尼来到这里习惯吗?”他们都异囗同声地说已经习惯了。一位同学说:“刚来时,我一句汉语都不会说,那里都不敢去,但是,一个多星期後就适应了。学校为每位留学生配上一位中国的同学,成为一帮一的伙伴,帮助我们很快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这里没有又香又辣的印尼菜,你们尤其穆斯林同学吃得惯吗?”他们答道:“习惯。只是这里还没有穆斯林食堂,我们到食堂吃饭时,要先问问每道菜里用的是什麽肉?”我转而问副院长,副院长说,目前正在考虑开一间穆斯林食堂。
我们的座谈会从头到尾都是用汉语进行,几乎所有学生发言时其汉语发音
准确,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且遣词贴切,基本上没有出现印尼语语法结构的汉语,如他们都说:“这里的老师们对我们都很好。”没有人用“老师老师”来表达“老师们”。我们问:“你们是不是每年暑假回印尼探亲?”一位享受奖学金的同学说:“我已经四年没有回印尼了。暑假和寒假我们到中国各地去旅行,一方面多了解中国;另一方面锻炼我们的汉语。”我们又问:“你们有没有去过香港?如果有机会来香港,请给我们打电话。”他们说:“我们从来没有去过。”并没有用椰城马来话“我没有知道去香港”即Saya belum tahu pergi ke Hong Kong式的语句表达。
我们告诉他们,《印尼焦点》是我们“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出版的学术期刊,在印尼有许多我们的读者,我们鼓励和希望三、四年级的同学用中文写文章,用电邮把文章发给我们,以便选载於《印尼焦点》,借此加强汉语的写作练习,他们都欣然应允。我们答应如果编辑对文章进行修改,一定把修改好的文章发回给他们,以便他们进行对照。
他们告诉我们,“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因在印尼有巨额投资,要求“华文学院”对准备派驻印尼的专家培训印尼语,而以印尼语为母语,又掌握汉语的印尼留学生就成为他们最理想的老师。教学相长,轮流对他们进行印尼语教学的印尼留学生们,也收获良多。他们的教学获得“专家学生”们的好评。我们向他们强调,目前出现了印尼振兴经济的难得机遇,也是中国继续发展经济的机遇,今後印中两国的经济来往和合作的机会和规模都会迅速增长和扩大,这也是掌握汉语的印尼留学生们为社会、为自己的祖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机会。王金铭副主席还透露,印尼苏岛“亚洲国际学院”汉语系的毕业生,还没有离开学校就已经给在印尼的中资机构全包下来了。”听到我们给他们带来的讯息和情深意切的鼓励,他们的情绪都很高涨。我们还说,汉语言十分博大精深,不下苦功夫是学不好的。最後我们和他们以及华文学院的陈副院长、老师一起拍照留念。
告别时大家真有依依之感,外面下起雨来,他们陪着我们一起撑着雨伞离开会议室,一直送我们上车,并频频挥手,目送我们离开。一路上回想起半个多世纪前曾经在集美学习的往事,当时中国仍然一穷二白,条件相当困难。他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显然已经比那时的我们好很多。我们衷心地期望这些年轻的留学生们回到印尼後,能有机会充份发挥他们之所长,为他们的祖国印尼作出应有的贡献,也为中印两国的友好交往、和谐共处作出贡献!
2011年5月23日于香港
網頁:紫夢
2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