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锺添祥老师一夕谈

UC53

     上星期,在“香港印尼研究學社”和“印尼華文教師聯誼會”會長、“八華校友會”監委主任鍾添祥老師座談。其實,前一天我們到香港柏寧酒店和剛由廈門到香港的汪友山先生和林美麗女士伉儷見面時,就已經見到了鍾老師,他是和八華校友會總主席徐勝文先生等一行到達香港的。他們來香港的目的之一是探訪在香港的八華校友和JPP校友。鍾老師說:“1957年華校不准接受印尼籍華人就讀的法令頒布後,當時印尼籍華人佔90%以上的中華會館THHK就建立一個教育基金會JPP(Jajasan Pendidikan dan Pengadjaran)以便收容被迫離開其它華校的印尼籍學生。1957年底,JPP高中三年級學生面臨畢業,但在JPP只學習了幾個月,在他們要求下,八華也同意發給八華文憑。這樣,1958年暑期的JPP畢業生可以拿到兩份文憑,並憑此報名參加國考。國考及格後還獲頒國考SMA文憑,從而有的人可以共拿到三張文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回國高潮中,以及六十年代中期封殺華文學校的事件中,也有不少八華和JPP學生回到中國升學。” 據我所知,他們回到中國後都表現出色。來到香港,原來是在華中、巴中、新華等校轉到JPP的校友,參加我們巴中的活動以及網友活動,並在巴中網站上開闢了《JPP》欄目。

     八華/JPP學生都比其它華校學生掌握好得多的英文和印尼文。八華一開始就已經在三語教學的正確道路上辦校上百年,它可說是目前正在興起的印尼三語學校的開山鼻祖。在歐洲的印尼華校校友中,更不乏八華/JPP生,且都學術有成、事業有成,成為行業的佼佼者,如:謝漢利、鄭仁美等等。我們的楊慶賢老師也是抗日戰爭初期的八華生,他說劉耀曾、韋同芳、劉宏模等都是他在八華讀書時的老師。楊老師的英文很好,從八華高中畢業,就有幾家美國名校接受他就讀,他毅然回中國後考入廣西大學,讀大學期間中途休學,投入到為援華美軍當翻譯的隊伍,直至抗戰勝利才重返廣西大學繼續學業……。

     鍾天祥老師向我們談了百年來從“中華會館”(THHK)建立華校開始,跌蕩起伏的發展歷史,以及當前的形勢,面臨的困難和今後可能的發展,娓娓道來,如數家珍。他說THHK是1900年成立的,當時正值清朝末年,不少華人強烈提出THHK要改革熱衷於婚喪喜慶的陋習,要求用儒家思想興辦教育。因此,於1901年3月即THHK成立一周年之際成立“中華學堂”,采用日本先進的教育方法。1930年康有為到印尼避難,宣傳維新思想。印尼各地紛紛成立中華會館,繼而中華學校……。他一直說到華校被封殺,32年後才開禁,八華學校重建、重開,印尼各地三語學校的紛紛籌建等許多我們關心的故事。

     鍾老師指出,當前華教最大的問題是師資的來源和培訓,以及對三語學校的統一思想。他認為應該把漢語師資的培養納入職業學校,以適應中小學的師資需要。然而,在職校建立漢語師範專業也絕非易事,它本身也需要一批強大的師資隊伍。總之,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已經使印尼嘗到當年把華校趕盡殺絕的苦果,因為近百年華文教育的根基已被嚴重削弱,出現青黃不接、捉襟見肘的無奈現象。

     鍾老師已有74歲,至今仍在為華文教育奔走,和徐勝文先生不遠數千里來到香港探訪八華/JPP校友,和他們聚會,給他們講述當時成立JPP的歷史。他說他們還有好多活動,時間排得十分緊湊。我十分敬重他老而彌堅,為教育事業不離不棄鞠躬盡瘁的精神。

     他說從八華畢業後,曾在振強夜校學繪畫,畢業後被夜校留下當兼職美術老師。這樣說來他和我有同事之誼,因為我在巴中升上高中三年級開始,就在振強日、夜校教書,五年之後才辭職回中國。雖然我們不曾在同一個時期同過事,然而,兩人談起半個多世紀前振強學校的人和事,尤其是當年振強夜校每晚燈火輝煌,師生鼎盛的情景,既倍覺親切,又感慨萬千。


网页:紫夢  201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