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篇陈正祥校友的文章

─UC53─
2008 年 07 月 28 日

    目前关于所谓“华人融入印度尼西亚主流社会” 的讨论很多,观点各异,这些讨论表明华人已逐渐认识到印度尼西亚“华人” 和“华侨” 的根本区别:当年“华侨”的祖国是中国,印尼是侨居国;而今印尼“华人”的祖国是印度尼西亚,中国只是祖籍国!对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华人(族)来说,热爱祖国就是热爱印度尼西亚。因此,掌握印度尼西亚语、熟悉当地的文化、历史、地理、风俗、宗教等,是融入的先决条件。下面介绍一篇巴中53年届在印尼的校友陈正祥发表在《国际日报》 上的文章,对过去不重视学习当地语言的我们颇有教益。也借此怀念我们已故的印度尼西亚史地教师吴世璜先生,印尼文和算术教师陆并培先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印尼大使王任叔先生,王大使之终于成为极左路线的早期受难者,令人扼腕长叹!



透过历史、文化认识祖国
——印度尼西亚

─陈正祥─
2008 年 07 月 27 日

    犹记四十年代末期在巴中念书时,当时因受吴世璜老师教导与启迪影响,本乎立足本土,多读印度尼西亚历史书,这样才能全方位认识印度尼西亚,热爱这富有悠久历史、丰厚文化之印度尼西亚美丽国土。斯时,吴世璜老师,因精通印度尼西亚语、英文、荷文,一向研究印度尼西亚史地,故著有“印尼史话”50年版、印尼经济地理。他教过我们印尼史、地专科,善于开导印尼历史来龙去脉,特别是早期三佛齐与中国来往频繁之细腻史料,吴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于是我们开始引起对印尼历史关注,乐于追踪史实。

    早期由于我们英文、荷文不通,故不能细读英国莱佛士著的<爪哇历史>英文版,此书多取材自荷兰史学家之史料。之后,稍谙印尼语后才开始读当时最普遍受民族学校采用之<印度尼西亚历史>,阿敏班尼著。吴世璜老师之<印尼史话>即以此为参考蓝本。此外他也参阅了王任叔(巴人,中国首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巨著<印度尼西亚历史发展概观>。当时而言,有关印尼历史的中文书罕见,吴老师之<印尼史话>多于各华校中学部采用。<印尼史话>未出版前,先在<生活周报>速载。记得巴人之<群岛之国>小册子与高事恒之<南洋论>,系当时可读性颇高的史料,因无其他类似书本可阅。

    今时今日,国人对于印度尼西亚历史、文化、语言依然冷漠,这方面历史知识尚薄弱之极。心想,如不认识印度尼西亚历史、地理、文化、语言。又怎样清楚地认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活于斯的祖国——印度尼西亚呢。翁加诺说过一句精辟的话,“认识印度尼西亚历史,才能热爱祖国。”。

    且说,良好掌握印度尼西亚语言(特别是老一辈的人),才能从历史书本中去了解印度尼西亚之悠悠历史。笔者已是七旬老人,当时学印度尼西亚语起步于巫语(即马来语),常捧着<天南宝筏马来语>及李毓恺之巫语字典,学然后才知不足。独立后,民族学校兴起,才正统地学习现代印度尼西亚语。由于国立学校印度尼西亚语已规范化,故校外之印度尼西亚语之著作亦多是正统化,这样一来,我们才有机会学好标准化之印度尼西亚语。有幸,巴中印尼语老师陆并陪,他以自编印尼语教科本来教学,多取材自早期印尼文学名著,奉为文化之启导,芸芸学子真是受益匪浅。

    “立足本土,胸怀印度尼西亚”,愿国人多学习印度尼西亚语,进而研讨印度尼西亚历史。今天应该说,印度尼西亚语是我们的“母语”,印度尼西亚历史是我们祖国的光辉历史。印度尼西亚作为亚洲泱泱大国,是一个政济获发展势头强劲的国家。我们多透过语言来认识印度尼西亚历史与文化,是理所当然,切记,印度尼西亚系“我的祖国”。

编辑整理:紫梦
200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