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琼玲著

《椰子树下的故事》


UC53

2009-06-30


     在北京的巴中60年届校友许琼玲,托同年届的阮衍章送我和凤翔每人一本她的新著:《椰子树下的故事》。凤翔是琼玲在印度尼西亚茂物读初中时的中文老师,也是她热爱写作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此书于2009年4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 出版发行,全书共收集作者的7个短篇和4个中篇小说,绝大多数是本世纪的近作,只有一短篇是1964年的旧作。另外还有几张照片,这本近400页的书,可说是作者近十年的力作。

     长久以来,尤其是自退休以来,有感于我们这批上世纪20至40年代在原侨居地出生的华侨学生,经历了许多事件和变故,包括:二战前的荷印时代、二战日本占领、二战后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荷兰军队几次进行“警卫行动”、印度尼西亚独立后的苏加诺时代、以及数次排华反华,甚至“九.三十”事件苏哈托上台等等。在上述时代背景下,作为特殊群体的华侨华人曾经遭到日本侵略军的迫害、印度尼西亚暴徒的抢、烧、杀……;但也因战后的一段政局稳定时期,使华人在相对安居乐业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华校,从而使广大华人华侨子弟纷纷就读,接受十分正统的华文教育。以致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持续十几年华侨学生满怀爱国豪情回中国升学的高潮。 加上1959年印度尼西亚发布了“第十号法令”,竟然不顾华人华侨数百年来披荆斩棘开发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和不少华人在印度尼西亚农村从事农耕,和从事印度尼西亚社会商品分配和流通到农村、山区的现实,禁止外籍人(主要是华人)在县以下地区居住和经商,全印度尼西亚的广大华人遭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逼迁。使中国不得不派船接侨,并在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等地建立华侨农场安顿难侨。从而归国华侨不仅散落在全中国的大小城市,也散落在山区农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谱写下许许多多听了令人动容的人生故事。那是充满爱国激情、无私奉献的故事,是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故事,是屡遭磨难、处变不惊的故事,也是缠绵悱恻、儿女情长的故事,更是反映大时代变迁的故事……。因此,我一直强烈地希望有人能奋起急书,用生花妙笔写下那些故事,留给今人和后人回忆、了解和评说。

     这几天认认真真地阅读了《椰子树下的故事》的大部份小说,我感激作者送我这本书,更庆幸我发现了用生花妙笔写下我们这一群人的故事的作家。读着许琼玲的这本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的感觉油然而生。琼玲写的11篇小说相信都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然而,作者往往把好多人的事,集中到每篇的几个主角身上,组织成高潮迭起、跌荡起伏、悱恻缠绵的小说,因此,故事的人物好似就在我们的周围,呼之欲出;而情节则紧贴我们生活现实。更加可贵的是每一段故事的发展多是伴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使情节的发展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尤其是处处紧紧结合海外华人华侨的特点,以及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侨居地后的思念情怀,从而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震撼。

     作者曾经在印度尼西亚生活20多年,少年时就热爱文学,据琼玲在茂物读初中时的中文教师梁凤翔校友说,她读初中时,梁老师把她的一篇文章推荐给椰城的《生活报》发表后,她写文章的热情就一发不可收拾,待到椰城“巴中” 读高中时,她的文章已在同学中小有名气。从而青年时就已暗下成为一名作家或记者的决心,并努力实现之。当我读到《椰》书中第一篇小说《收割季节》,和第二篇《半个月亮爬上来》时,我强烈地感到,作者于1960年和大家一起参加接送难侨回国的工作并接着高中毕业后,毅然决定留在椰城,先后在“侨团总会”和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领馆工作。相信那几年,她不但广泛地接触了印度尼西亚社会各阶层,和同事共同处理过不少复杂的事,深入地了解比一般同学更多的有关华人华侨的种种处境和思想;回国就读大学中文系之后,在工作中也一定不断地在史无前例的年代中体验生活、积累资料。因为,没有对在县以下的华侨华人深刻的了解和情感,没有对回国后广大归侨生活的体验,是写不出那令人读了不禁掩卷沉思、颇具传奇色彩的小说的。然而,就因为决心留下几年后才回国,作者失去了七年前先行回国的“他”,使痴情的她,回到国内后遭到意想不到的感情挫折。我想,也正因为曾对爱情苦苦追求、期望而归于伤痛,她在小说中对感情的描写,虽不像琼瑶那样细细腻腻、点点滴滴、哭哭啼啼,然而,她粗线条的构勒,让人感到含蓄、贴切,温馨之外,总有几分忧伤和沧桑感。

     我很喜欢读《归侨媳妇》篇,作者通过一位嫁给在大学里的国内同学的归侨女生的故事,把她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遭遇,周围人们对所谓“海外关系” 的不同态度和取向,以及归国华侨学生的老实、善良、无私、豁达性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会有期》叙述“巴中”60年届高中毕业分道扬镖30年后再相聚的种种情景,以及各人30年来所走过的不同人生道路。这篇也是作者借以自我表现其坎坷人生,表达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平台。该文写得既精雕细刻,又好大气,时空跨度大,把看似平常的许多人和事,娓娓道来,生动而深刻,确是一篇难得的好文。

     看来琼玲一生都在为她的理想而奋斗,我本不认识她,仅在好多年前到椰城参加完母校建校55周年聚会后,在那里的一家饭店门口和她有一面之缘。当时椰城的60年届校友请我们几个香港去的同学吃饭,而琼玲好像作为《体育报》的记者从北京到印度尼西亚采访羽毛球国际赛事。几年前我和夫人彩英到北京,和在京的十几位校友相聚时,得悉她正罹患重病,治疗期间抵抗力极差,不能参加任何聚会,也不见来访者,以免感染其它疾病。我们只好和她通电话向她问好并鼓励她坚强面对,拜托同是北京女作家、曾在椰城“振强学校” 读书的章萍萍,有机会和她见面时,代为转达我们的心意。后来听说她终于霍然病愈,我们十分欣赏她战胜病魔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还很欣赏琼玲的生花妙笔,她写出来的东西是真正的中文,毫不拖泥带水,词汇丰富而用词贴切。她对北京话也很熟悉并运用自如,常使她的文章显得更为醇厚丰满;她对印度尼西亚文和印度尼西亚史地、人文风俗的知识丰富,常常让同样在印度尼西亚生活了多年的我们自愧不如。《椰子树下的故事》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也是該書中寫得極成功的一篇小說,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篇,还有结合归侨在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中的遭遇的《团聚》、归侨和他們的子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奋斗中陰差陽錯造成令人扼腕悲慘命运故事的《T型桥上的身影》,而另一中篇小說:《蘇門答臘當代傳奇》則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次對印尼蘇門答臘島原始森林的綜合科學考察為背景,揭開了發生在蘇門答臘一個當地部族與華人家庭間的血緣關系的傳奇故事。读它们,不仅可让我们回忆许多自己经历的和周围的朋友经历的往事,也可让我们对走过的人生道路,用宽容的态度潇洒地进行一次梳理和重新认识,这是难得的精神的升華和享受。但愿作者今后能写更多的这种颇具特色的文字、出更多的书,给读者阅读和欣赏、让后人评说。

     我想,在我们这一个群体中,像许琼玲那样既有丰富的经历和收集了不少素材,又有深厚的文字功底的,真不乏其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将之写出,或写出后无力付梓出版,因为如今出书,不但不能有经济的回报,多数都要自己付出呕心沥血的文稿外,还要倒赔不少资金。安得善长仁翁慷慨解囊,大力支持这一有意义的出版工作,让更多的好书出版,让更多的校友能共享我们大家一起创造的历史故事。

睡莲(Water Lilies)
—凯文柯恩系列


網頁編輯:紫夢  200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