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春呜先生
张茂荣
2008-07-17

    今天看到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上刊登的一篇纪念印华著名教育家、华中老校长李春鸣先生诞生115周年的文章,值得介绍给大家一读。我读后突然想起,月前上海华中校友会会长沈建南学长曾给我来电话,询问我已故华中四巨头之一 陈章基先生(我的姨父)的女儿陈锦铭的联系电话。建南学长说,李春鸣先生的家乡江苏南通市,准备举办李先生的纪念大会,要请有关的人参加。可见那应该是规模较大的国际性纪念会.也说明李先生在国内外的崇高声誉.

    我虽然没有在华中读过书,但对华中四巨头李春鸣,张国基,李善基,陈章基先生对印华教育的贡献都较熟悉,而且有机会和他们见面时,总是带着崇敬的心情.还对华中原来在椰城“班芝兰”的老校舍,以及在“两脚桥”的新校舍十分怀念:前者我战后卖报时常上去洗手洗脚、解决“两急”,偶然还会站在教室门口看人上课;后者则因为每年庆祝国庆运动会都在那里举行,虽然不是田径运动员,好几天的运动会都会在那里流连。 李春鸣先生又是印华著名书法家,他曾赠送墨宝给先父,一直把它挂在“丁基”家里的客厅墙上,每天我坐在客厅里,都会好比现在看电视一样,习惯性地仰头端详和默念他朴实而不拘挛、灵活而有法度,极其耐看的字体,而且至今还记得那上面写的是温飞卿(温庭筠)的诗:


江海相逢客恨多,
秋风叶落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
月照高楼一曲歌。


    这首诗好像借来抒发我们的上一辈人,在那特定的华人仍为“雙重國籍”歷史時期,“同在异乡为异客”,异地相逢的情怀。我的姨父陈章基一家人,则於战後华中复办中学校时,从万隆搬到雅加达,他们一家就和单身的张国基老先生住在一起,我去看他们时,就跟着表弟妹们叫他张伯伯。他是湖南人,听说曾和毛泽东同学,我读过毛给他写的信,但内容已经忘却了。後来他回国住在北京和平里,我还特地去拜访他,当时是文革期间,他虽赋闲在家,却有许多归侨去看他,和他谈着多事。我的姨父在印尼发生“九·三十事变”後,也和姨母锺嘉宁回国,被分配到广州的“珠江农场”,文革动乱,两老在那里生活的艰苦是可以想象的,当时我还常和他们通信。然而,姨父本来有糖尿病,不久就病逝了,姨母过後也病逝。他们一生曾为印尼华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令人不胜唏嘘!

    扯得远了,就此打住,请阅读以下轉載自《国际日报》上的纪念文章吧。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纪念华侨教育家李春鸣先生
诞辰115周年

─吴协和─
2008-07-16


(一)“华中历史”与“华中精神”

    2008年6月27日上午,华中校友会会所来了三位远道的客人,他们是:江苏省南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秘书长张克俭先生,南通市华中校友徐筑先生和李春鸣校长的男儿李达昌先生。他们千里迢迢地来到雅加达,是为了征集雅加达中华中学(华中)李春鸣校长生前照片、资料和实物。原来,南通市南通华侨博物馆(中国第一家华侨博物馆)正为印尼华侨知名教育家、书法家李春鸣先生诞辰115周年作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最重要的研讨会,就以“追忆华中历史,传承华中精神”为主题。顾名思义,南通市(中国)对李春鸣先生早年(1939年)创办中华中学(华中)极为重视。每位华中生,或多或少、直接间接,都曾经身受李校长的教诲。因此,在南通市人民和政府对李春鸣先生不屈不挠、群策群力创办了中华中学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的同时,作为华中生,我们能无动于衷不受感动吗?!古人说:“尊师重道”是非常贴切的至理名言,现在若用于回报劳苦功高的华中创办人——“三基一鸣”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

    当天,理事会为莅临的客人召开了一次座谈会,闻风而来的校友和老师,竟出乎意料的多。会议听取了三位嘉宾的报告,同时每位到会者还收到了一份纪念李春鸣先生诞辰115周年研讨会的程序表和研讨重点。在细读了南通市侨联就有关李春鸣校长生平,和华中精神研讨资料后,忽然间,我有种茅塞顿开地恍然大悟。 意想不到我们的李春鸣校长,无独有偶地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一起被评为海外华侨创校先贤。不错,这一向来我们都非常敬佩陈嘉庚先生。陈先生虽然侨居国外,但心怀祖国,经营实业有成而不谋私利,故倾囊兴办教育等公益事业,于1913年开办集美学校,又于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的丰功伟绩,至今仍成为海外华侨的典范和楷模。

    比较陈嘉庚先生,我们李校长有那点是值得后人推崇和敬仰的呢?

    这里我把李校长夫妇墓碑上的生平简介抄录以供参考。


赢得清风飘两袖

漫夸桃李遍南天

李春鸣(字霆震号村民)江苏南通人。著名华侨教育家、书法家。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就从事教育工作。1919年出国,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投身华侨教育事业。1939年与五位同仁创建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出任校长27年。1955年应国务院邀请率印尼华侨观光团回国参加国庆大典,在国庆晚宴上就座于周恩来总理身边,周总理对其为华侨教育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称赞并祝酒:“为印尼华侨的进步教育事业,为华中的蓬勃兴旺,干杯!”1966年6月偕夫人徐兰回国,1976年1月5日在重庆逝世。中国外交部领事司致电吊唁:惊悉李春鸣先生逝世,谨致哀悼:李先生热爱祖国,在国外长期为华侨进步教育事业服务,并作出了贡献.获得爱国侨胞的赞扬! 李春鸣还长期担任印尼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副主席、教師公会及江浙公会监委、世界出版社华校高小教科书编纂委员等职。“树人本是百年业,栽成桃李不胜数”李春鸣先生一生为华侨教育事业,为建设中华中学呕心沥血,为印尼华文教育树立一面光荣旗帜。他的辉煌业绩,值得后人引为典范。


(二)“穷教师”办校

    一面细读李校长的生平简介,脑海里慢慢地浮现出李校长消瘦的脸庞,修长的个子和一身朴素的“唐山西服”(中山装)。我试试用一句话来表彰李春鸣先生最为突出的业绩,那就是:“穷教员”一样可以创办学校!这是早期海外华文教育的一种模式,华中便是其中佼佼者。回首过去,若不是李校长与五位同仁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毅力,又怎么会有中华中学?试想,“华中”建立于1939年,那年头,世界正处于兵荒马乱的二战时期。我们应该不会忘记.七、七芦沟桥事件就在1937年爆发。所以说“中华中学”诞辰于动乱的战争时期是一点都不夸张。1941年,日军南进,长驱直入地侵占了印度尼西亚群岛。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李春鸣校长与张国基、李善基、陈章基带领华中师生转移到芝巴达深山密林里。就这样,困难重重、危机四伏的华中终于在三基一鸣冒着被抓去毒打坐牢的危险,任劳任怨、刻苦经营,在紧急存亡之间,继续开学、 维持下去。直到日本军阀战败投降之后,九死一生的“华中”才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劳苦功高的三基一鸣,获得了许多家长的爱戴和拥护,有了群众的支持,就有了转机,以至华中能从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地发展、扩展为雅加达最大、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追忆华中历史,简单一句话:没有三基一鸣,根本就没有“华中”。所以,这次南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与南通华侨博物馆发起主办纪念李春鸣校长诞辰115周年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华中生,除了庆幸与感谢之外,我们也义不容辞地要尽力配合、协助和支持南通市侨联把纪念会办好。这样才不会辜负李校长一生为培养下一代的苦心和贡献。

    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李春鸣先生在创办中华中学时,也写下了“公、诚、勤、朴”作为校训。这看来简单、好记、容易懂的校训,却让千千万万华中生受益良多、受用无穷,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华中莘莘学子心中的华中精神。



(三)别出心裁的意愿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今天,08年6月27日,是非常特别的一天。与南通市代表开完纪念李春鸣校长诞辰115周年座谈会之后,接着晚上,全体理事又相约一起参加具有特别意义的喜宴。原来今晚举行婚宴的男方主婚人是我们“华中”59年届校友。这位离校49年的“华中”学子,生前竟会立下意愿,要把他最小男儿婚宴收到的贺仪,悉数捐献给“华中”校友会作为建校基金。这份爱心的奉献,虽说是林志科同学令夫人张秀花女士传达给理事会的,但林志科同学这种热爱母校的情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有谁会想到时隔这么多年,又己移居美国“华中”校友的家属会找到“华中”校友会,把林同学的遗愿付诸实现。理事会在接受了林志科校友及其家属的仁风善举之后,除了由衷地敬佩和感激之外,最值得赞扬的是这次婚宴为喜庆不忘公益开了很好的先例,从而激发了华中校友会更要尽快地开始办校、复校的计划,早日实现全体华中校友梦寐以求的理想和愿望。阿门!



(四)一点意见和希望

    经历了这么有意义的一天,回想起李春鸣校长毕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与林志科同学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爱华中,竟让我联想到,为什么在收回华中母校部分原址地皮的努力中,却激发不了有关者恻隐之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处理这件事的骨节眼上,如果双方都能以和为贵,共同为促成和谐印尼华社,和稳固印尼各民族团结统一做个好榜样,又何乐而不为呢?“千夫指”或“千夫颂”,往往就因为一念之差所造成的。千万别为了意气之争,错失了可以造福人群、积善子孙的好机会。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即使是这样,脑海里还经常展现出“梦幻中”的“华中”,是不畏艰难困苦的华中,在旭日东升之际,响起了熟悉的上课钟声……这是多么令人响往、多么美好的、指日可待、蓬勃兴旺的新“华中”啊……!



編輯整理:紫夢
2008/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