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五篇
椰城《国际日报》的文章


UC53

2009-06-27

    当前华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处境已大有改善,印度尼西亚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正确的轨道,中印关系发展良好,中国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基本建设、能源、矿业,以及教育等方面和印度尼西亚都有良好的合作。譬如:不久前中国修建的、长达5.5公里的从泗水(Surabaya)到马都拉岛(Madura)的跨海大桥:Jembatan Suramadu已经建成通车等等。其实,我们在海外待过的人都知道,华人在中国以外地区居住时的社会地位,除了和各该国对华人的政策有关外,也和祖籍国是否繁荣强大,以及华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自己如何安身立命、能否团结互助息息相关。最近关于印度尼西亚华社的报导也已深入到如何贡献社会、参与政治活动、促进中印关系、引进投资等等,而在新形势下中兴华文教育的问题,更是讨论得最多的议题。下面五篇文章对中兴华文教育职无旁贷的华社应如何取向提出了意见和看法,值得大家了解和关心。


1. 让知识改变后代命运 让华裔平民有华文可读(2009年6月12日)

2. 华社应实事求是 务实开展工作(2009年6月19日)

3. 华社何去何从?(2009年6月21日)

4. 唤醒华人华社 群起兴办平民化三语学校(2009年6月25日)

5. 巴中华中棉中应着手兴建平民三语学校(2009年06月26日)





让知识改变后代命运
让华裔平民有华文可读


立言

2009年06月12日

    全国旧学年本周结束,2009年新学年下月中即将开始。许多家长为子女学业深为迷惑烦恼。全球到处都宣传亚洲世纪和汉语热时代,但有心的印尼华裔平民家长,东奔西跑寻求让子女可读华文的普通学校却难如上天。不少地方,如巴厘的友人致电本报,当地有几间三语学校,都是普通平民读不起的“国际”学校,长此下去,华裔的后代将永远不懂华文华语,华文断层何时能重新接轨,确是令垂垂老矣的长者感叹不已。

    民主改革进入第11个年头,华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取得了应有的平等地位。不少华人贤达声称我们的族群有近二千万人,但实际上国家统计局只承认华裔人口只有三百多万人,因为全国懂得华文华语的华族已不多,可能连三百万人都不足。问题就出在我们没有全面解决子女的语文教育问题。政府在10年前解禁了华文教学,我们没有出现华社领导应声而起,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动开展华文教学,尽心尽力打破断层桎梏,让华裔平民子女有华文可读,让新知识改变我们的后代命运。

    2000年,瓦希德总统访华时明确宣布,印尼华人可在雅加达设立全国华文教育中心,在各地创办学校教学华文华语,总统诚心诚意鼓励华族开展应有的“母语”教育,陪随其访华的名流却无动于衷,只想出风头求名利,回到印尼就忘得一干二净,让全国华裔平民子女继续在“华文断层”的黑暗年代中渡过,后来华社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诞生,10年内成立了近千个单位,聚餐联欢,高歌飞舞,人人兴高采烈,唱歌口水喊干,但推广华文教学仍旧是进展有限,许多地方除了零零落落的华文补习班外,连一间最简陋的三语学校都没有,就算首都等大都市,华裔平民子女也只能望“国际”三语学校之门兴叹!把学华文当为奢望或苛求,造成我们继续处于华文断层的严峻处境中,怎不让人摇头兴叹?!

    华族子女学习华文华语是天经地义的基本人权,但要到那里去学?怎样可以正常学习?为什么我们族群中很多子女想学而无处可学或无钱可学?为什么连雅加达、三宝垄、棉兰等大都市的华人年青一代照样不懂华文华语?为什么爪哇华裔中青年会问我们:“到北京去旅游我讲的华语他们听不懂,他们讲的我不明白?”21世纪改革时代,华人年青一代还处于“华文盲”,谁应承担责任?谁应扪心自愧?

    应当热烈欢迎中国侨办、海交会 、侨联团和志愿老师来帮忙我们,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不积极创办平民三语学校,不把平民化三语学校设到华裔子女聚集的街头巷尾,或穷乡僻壤,即使是最简陋的只有3或4间教室,则平民华裔子女将照样是“华文盲”,照样遭受华文断层,无法赶上中华飞腾的时代,用知识和华文改革后代的命运。

    时间不饶人,十年来印尼的华文教学(只能称华文教学,还不是华文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可喜的进步,但还远远赶不上时代的速度,我们为此应深感羞愧,因为自称为全球海外最多华人的国家,却也是最少华人懂华文华语的国家。我们不能一直责怪苏哈托政权造成华人子女“华文盲”,而是应奋发图强,急起直追,广泛推广在各地进行华文教学,让华文教学逐渐在全国33省475县市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让所有族群(包括华裔)的子女都有机会学习华文、学好华语,华文华语之树在群岛各地遍地开花。

    当前要的是实际行动,务实而对症下药的行动,不是喊口号或聚餐联欢。我们吃吃喝喝花掉的钱款太多了,应当有所收敛和改革,节省奢华活动的浪费,用以支持发展教育和公益活动,在全国各地设立平民三语学校,让平民子女有华文可读,让知识改变后代命运,这才是所有华社、校友会和文化团体的宏伟目标和不朽事业。





华社应实事求是
务实开展工作


立言

2009年06月19日

     中国驻印尼大使章启月女士日前接见华裔总会领导时指出,当前印中友谊发展到最好阶段,如何提高至更好境界,全靠大家的努力,要使两国人民更进一步相互了解,拆除猜疑想象就要多做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不要只着重在形式上而已。章启月语重心长,要求华社实事求是,多做务实工作,不搞形式表面活动,确是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是一针见血点出普遍存在的弊病。

     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由于三百多年来受荷兰殖民主义上流社会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炫耀文化弊病,主流社会或官方场合,什么宴会典礼都重于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门面装得五花十色,女士们花2到3个小时打扮得富贵靓丽,花枝招展,而绅士们在大热天气中穿西装,绑领带,满头是汗穿插其间,以炫耀高贵奢华,殊不知在官方“豪华”排场的后面,有无数苍白失神的脸孔和贫病交困的平民难以渡日,无法求学;在简陋的租屋中挣扎生存。

     不幸这种现象慢慢从官方的上层社会传染到印华社会,成为虚浮的炫耀文化,我们的炫耀风尚与奢华作风在东盟中堪数第一,但我们的文化建设和华教工作却是倒数居冠。举简单例子,新加坡或马国华人婚宴在五星酒家宴客,来宾和亲朋戚友都穿普通整齐衣着赴宴,甚至着普通布鞋也无人过问,很少有刻意打扮或花枝招展;也很少有铺天盖地的花牌或超十亿盾的场地装饰。即使是部长高官子女结婚也没有两样,因为人们重视的是一场比较丰富的晚餐和有纪念意义的婚礼,不是虚有其表炫耀奢华的形式。这在我国社会却十分罕见,不少豪客一场盛宴花几十亿盾兴高采烈,可谓一掷千金,但支持办华教却愁眉苦脸,甚至一毛不拔。反观,马来西亚虽然华人只有六百多万人,却全力支持兴办一千二百多间华文小学和六十多间独立华文中学,使全马华人子弟,不论贫富100%全部进入学校学习华文华语,每位华人都能讲华语读华文,其宏扬中华文化精神东盟居首,印尼华人虽说有一千多万到二千万,但相比马国却是差别巨大。

     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差距?我们有必要认真审思。也许政治因素是主要原因,但炫耀文化和不务实作风也是“难辞其咎”。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响应章大使的号召:“实事求是,务实地开展工作。”

     什么是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

     其一:不搞形式工作。脚踏实地,不摆门面,不唱高调,一切按能力和实况开展活动。我们只有能力在某地区建一间6亿盾的简陋三语学校,就从简朴开始,认真管理必有发展,不必要等筹集300亿盾或500亿盾才动工,那可能永远是空中楼阁,永远开不成。

     其二,不必好高骛远。明明在现实环境中可就地取财,有效可行,不必要到欧美或中日找名牌或名师才行。大可不必为沽名钓誉,好高骛远,装饰门面却没有实质成绩。此种现象在社会中不难发现,不必例举。

     其三,不为名为利。宏扬中华文化和开展教育活动,当前最务实的工作是在群岛各地建设简朴三语学校,让所有华裔子女有华文可读,决不是开演唱会,或展览会就可实现。当前有太多的活动和花钱都是与名利挂钩,所谓宏扬中华文化只是“挂羊头”的虚有其表,切切此风不可长。

     为实事求是、务实地工作,这儿谨提出几项重要原则:

     1. 要有勤奋敬业精神。“事业需要勤勉的人,事业更需要‘入迷’的人。”(袁伟民格言),“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邓小平训语)。

     2. 要有开拓创新精神。江泽民名言:“求实是科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生命力所在”。华罗庚说:“锲而不舍,蹊径自辟。独立思考,穷理寻真。” 3. 事业常成于坚忍和实干精神。鲁迅说:“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岁零碎事,就是为此。”郑板桥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科学家钱三强强调:“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成功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奋斗结晶,决不能靠炫耀文化和虚伪奢华,愿大家都脚踏实地,务实工作,走向成功,为印华作出务实贡献。





华社何去何从?

2009年06月21日

     国际日报”立言君引用章启月大使的话,呼吁华社应实事求是,多做务实工作,不搞形式表面活动,章启月大使一针见血点出了华社普遍存在的弊病。立言君作为报馆主编,以负责任的社会职责,呼吁华社重视章大使语重心长的谈话,对华社今后的工作,重新审视,并提出许多确实可行的办法,理应受到华社团体组织的共同关注,把华社工作纳入一条正确的轨道上来。

     无可否认,苏哈托政权倒台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华社,几年来,有些确实做了善事,做了好事。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化的红红火火“热闹”活动上,例如为会员月月开生日宴会,银会聚餐,金婚银婚,庆典联欢,歌舞演唱,阿哥阿妹竞秀,场场热闹,月月闹场。尽管有些也搞了义诊活动,爱心救济,主流媒体与舆论并不当一回事,只是华社圈内自我显耀,在华文报上自吹自擂,照片亮相,风光一时。“星洲日报”6月10日发表石破文友的文章“正面谈论华社”,针对华社弊端做了中肯确切的鞭策,不失为值得重视的逆耳忠言。

     立言君屡次呼吁开办的“平民化三语学校”,犹如空雷无雨,有那一个华社认真讨论过的呢?办“学店”讲赚钱,做生日喜洋洋。可悲的是,最近有某地华社的有识之士,向会议提起响应报社号召,取消每个月为会员做生日宴会的惯例,竟被华社的主要领导否决了,生日宴照开,铺张浪费照行!如此华社,又如何能引领会众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的呢?华社弊端太多,如何引导,确实是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大课题。

     最能引导华社走向的莫过于报刊杂志的舆论导向了。我们痛心地看到,往往报刊杂志的过于商业化,整版整版扑面而来的巨型广告,华社头面人物的报刊亮相,红红火火的庆典报道,“精英”争门面,争风光。报刊给以最体面的版位报道,相互比“阔”,竟相比“强”,吹捧得“精英”们头大胆大了,把华社当作私有财产玩弄于掌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华社活动成了他们出尽风头的最好场所,新闻报道也给了他们亮相风光的最好平台。如此一来,报刊的大众论坛,正义的呼声显得微乎其微,不被他们重视,当然听不进耳了。可悲!

     因此,要先扭转报刊报道的正面形象,改变舆论导向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局面,让正义的呼声成为主流,成为报刊杂志正确的主体导向。减少-甚至杜绝“精英”争先恐后亮相的场所,他们不务实也得务实起来。

     要掀起一股正确的舆论导向,揭露弊端,张扬正气,报刊杂志负有不可推却的重大责任。

     立言君的正义呼声,呼吁开办平民化三语学校,呼吁华社实事求是,务实开展工作,应该成为报馆的主流思想被确定下来。如此,方能引导华社向着正确的轨道上迈进,相信,有正义南方明感的印华文化人,都会拿起手中笔,都会响应与支持立言君的正义呼声,在报上广为疾呼,为开办平民化三语学校,为改变华社弊端出谋献策,广发忠言。

     让我们群策群力,为改变华社的弊端,贡献一分力。





唤醒华人华社
群起兴办平民化三语学校


登东山

2009年06月24日

     在我的电子邮箱里收到了从香港《印尼焦点》网站转来的福州一市民贝忡敏先生发来的言简意赅对巴厘华人华社力办平民学校的《赞扬书》,兹借报与广大读者共享,原文如下:

     “看引巴厘华社贤达着力办起平民学校,惠及平民百姓的后代,有远见,有魄力,大有希望,谨致敬意!”

     连日来,立言君在国际日报一而再,再而三的解剖目前印尼华人社会的“不务实“、”沽名钓誉“、”挥金如土“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败风恶习;对有教无类,兴学重教,只当耳边风;要他们出钱出力,兴办平民化学校,犹如与虎谋皮。立言君如此直言不讳,面对如此败风恶习,大声疾呼,在华人媒体界里,鲜矣!

     国际日报也不惜篇幅,代表华人喉舌,宽大、包容刊登了有识之士和一些遐年的文化界人士及耄年的教育工作者发出掷之有声的入木三分的不同程度的分析,以唤醒上流社会对普及教育,创办大众化的三语平民学校有所醒悟,有所表现,有所作为。

     读晓星君24/6在国际日报发表了一篇论述,文中赞赏了巴厘华人华社关注华教事业,海南同乡会乡贤,三年来兴办三语平民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有入学的贫苦学生已达240名,这是实话实说,这给了巴厘华人华社极大鼓舞,也渴望其他地区仿效,因地制宜的与巴厘华人华社同步,兴办平民化的三语学校,而能做出更大更好的成绩来。

     另读到24/6立人君在他的《文艺杂谈之七》题为:“华裔之歌怎样唱得好听好响亮?“,在印尼华裔总会在纪念十周年之际,向高层领导提出,在日后的工作方针和行动纲领,要更上一层楼,时不待我,大力推动各地华裔总会分会,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兴办平民化三语学校,推行普及教育,百年树人,贡献社会。

     飞鸿来自隔离千山万水的中国大陆福州市贝仲敏先生之《赞扬书》,他如此关心海外同血肉的华人兄弟之兴学重教,也向他表示敬意。愿这一《赞扬书》给各地印尼华人华社贤达化成力量,精诚团结,出钱出力,携手并肩,播下华教种子,施肥培植,开花结果,让我们华人华社,为我国构建多元族群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巴中华中棉中应着手
兴建平民三语学校

2009年06月26日

     雅加达华中校友会于本月中简朴庆祝建校70周年,辅导委员会主席曾国奎表示希望2014年能够实现复校计划,巴中校友会也于本月24日举行第三届新理监事就职典礼,希望本届领导任期内实现复校目标。苏北棉中校友会几年前也曾提出宏伟理想,计划复建母校方案。话说得很响亮,但空雷无雨,做起来困难重重。时间过了七八年,总统民主直选也快举行两次,面对当前经济困境,如不实事求是,务实地重新策划,恐怕夜长梦多,再过五年也难以实现复校宏图。

     尤托约诺总统于6月23日晚上在华裔总会庆祝十周年盛会上庄严宣布,种族歧视已成为历史,华人成为了主流社会一份子应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当前我国最有意义的建设事业就是协助国家培育懂三语的优秀人才,与时俱进为社群更好服务。因此,华中、巴中和棉中等校友会积极落实复校大计就是响应总统的号召,参与国家建设,培育人才振兴我国经济。

     怎样实现复校大计?不必好高骛远,不必庞大空中楼阁,学习先贤建校精神,脚踏实地就可。先贤们建校是实事求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租校舍到建校舍,从简陋学校到大型学府,从十多学生到几千学生,一步一脚印,走向宏图大展,开创教育大业。滴水成川,集腋成裘,任何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平地起。一切落实复校大计,也都要抓住伟大的瞬间,立即从现在务实做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因此,我们诚恳地向各校友会建议,立即根据各自的实际能力,启动复校新计划,在一两年内兴建一间或多间平民三语学校,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校规模由大型转为多间。原计划用300亿(30M)盾或500亿盾(50M)在椰城或棉兰兴建一大型现代化中小学(如在万豪新村八华中小学)但因土地困难或筹资未足,不妨改为在较小市镇兴建5所平民化三语学校,如在茂物、德博、丹格朗,勿加西、苏加巫眉或巴隆,每所投资约50亿盾(5M)。以一化五,都可取名为巴中一校,二校、三校……等,也可以纪念巴中旧校长命名,如“司徒赞平民学校”“刘耀增平民学校”等。同样的,华中校友会分6市区建6校,可取名张国基、李春鸣、李善基、陈章基、麦爝煊和张祖砚平民三语学校。这6校可分别建在坤甸、西冷(万丹)、得鹿勿洞(楠榜)、南丹格朗县、芝卡朗(西爪)和加拉旺等地。棉中校友会也在苏北各市如先达、丁宜、民礼、实武牙、棉兰等地兴建5所平民学校,校名可取旧校长朱志辉、李公我等等名字。

     (二)平民三语学校应因地就宜而建,可介于3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之间,各地如可向民选县长或市长申请政府供给使用就好。(如在西加14县市苏北或万丹地区争取县市长供地使用完全可能,因兴建教育学府是符合公众利益。)必要时就由私人捐献或购买(如在楠榜、苏南等地)。

     (三)校舍以耐用简朴为起始。就如巴中校友会捐献给日惹地震倒塌时的实用校舍一样,用7亿盾左右建8间课室、一校长室和一教师室,受到当地政府和师生的热烈赞赏。

     过去我们母校创建时不也是简朴开始,然后慢慢扩大。为什么如今不可以花7亿或8亿建一间实用的平民学校开始呢?从小起步,以后随学生增加才不断扩大,这是最务实的步骤。

     (四)管理和师资最重要。有了硬体后,如何妥善管理和良好师资(即软件)最为重要。这方面,各校友会人才济济,只要领导层精选一组核心成员认真管理并组成志愿义工校友队协助,相信可将平民三语学校办得非常出色,将来或可超过昂贵的“贵族学校”。

     总结一句,全国各地校友会,应急起直追,致力与县市民选政府合作,大力创办平民三语学校,让新时代的教育伟业在群岛各地蓬勃发展,则国家和民众幸甚。



網頁編輯:紫夢
200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