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中
一所永不消失的华文名校
--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巴城中学的光辉史迹
─香港 李景钦 徐杞富─
梁维耀校友介绍并转发给我,他在香港图书馆浏览广东《梅州侨乡月报》网页时,看到的一篇由该报特约记者李景钦,和香港梅州联会副会长徐杞富合写的文章:《巴中——一所永不消失的华文名校》,我仔细读後,觉得该文对巴中的历史、故事、人事,和她对印华社会的影响,以及近20多年校友的各种活动情况,都写得相当详尽。尤其文中提到的许多已渐渐被我们忘却的人事,对已先後故去的许多创建巴中的先贤,如:徐琚清、何福同、赖绍基、温湘兴、王耀西、丘元荣、刘家棋、徐玉梅等等;以及在巴中辛勤教书育人的已故老师们,如:赖崧华(数学)、林毓通、熊湘宝(英语)、萧云礼(英语)、黄恬静、袁少屏、杨秋贤、杨庆贤伉俪、蒋家驹等等,更值得校友们回忆,甚至以感激之情追远。虽然,当前在印尼因重建华校、"三语教学"问题的讨论热烈,论者多已达成华人学校应在进行三语教学的同时,纳入当地的国民学校系统,招生不分种族的共识,我们还是应该缅怀巴中先贤和老师们,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华人在饱受荷、日殖民主义者,以及当地政府的歧视、排斥、驱逐,甚至屠戮;二战结束後不久,老一辈华人(侨),担心着子女的失学,华夏文化的失传,年轻华人(侨)对接受教育的渴望,更带着对新中国成立後的美好憧憬,巴中以及各华校办成较注重数理化和中文,较不重视当地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在当时是历史的必然。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提倡当地化的三语教育,并不是忘却了先贤和老师们在那特殊年代对教育事业的丰功伟绩。─ UC53
|
十多年前,在一次盛大的客属同乡春茗宴会上,一位二十余岁的男青年无意间述及其父是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巴城中学毕业的(以下简称巴中),而同台另一位男青年亦喜孜孜地述说其父母也是巴中毕业的。俩位素不相熟的青年,竟因父母均为巴中校友而互生好感,并因此,牵引出一串串他俩同感兴趣的话题,就像老友般熟络非常……我们有点好奇,但并未作进一步的思考。
2005年4月29日夜,梅州中学香港校友会在香港荃湾悦来酒店举行101周年纪念联欢晚会,笔者获邀参加。当晚带着我们的一位老师余浩章先生去拜见一位朋友李如祥先生时,他们分外高兴,原来二位先生当年在巴中时是师生关系。他们的畅谈引来一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梁炯兴先生(梅县丙村人)参予,接着又有五、六位年逾花甲的同乡围成一台,恍如老友重逢滔滔不绝。细心聆听,哎呀,原来他们都是巴中校友!他们的兴奋神态仿佛现在举行的竟是他们巴中的校友会……巴中究竟有什么特别?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关注。有幸得到一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巴中毕业,及后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50年代中担任香港长城影业公司导演编剧,并兼任巴中校刊编委的李启明先生提供主要资料,终于令我们“看到”<了巴中光辉灿烂的史迹……
在1942年日本未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侨居爪哇巴城的华侨团体,办有八华、华中、广仁、华侨、福校五间华文学校,目的是让华侨的后代均能接受华文教育。但由于各自各为,经费不集中,规模和教材以及办学方针也不尽相同,这种状况维持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迨至日军的侵犯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沦陷(即现称印度尼西亚),所有华文中学遭饬令关闭停办,只有部分华文小学仍勉强存在。华文小学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只能辍学在家。日军1945年8月中投降后,各华侨团体相继恢复筹办华文中学,而有远见的八华中学教师刘宏谟提出成立联合中学的构想,并迅即获有卓识的老师赞同,比如广西籍的韦同芳、何福同,广东开平籍的司徒赞、梅县籍的刘耀曾、赖绍基、温湘兴,福建籍的王耀西等老师通过互相串联呼吁各界共襄善举,他们的行动很快得到华侨公会、福建会馆、广肇会馆三侨团热烈响应,并承担办学经费。1945年10月初,“联合中学”正式诞生了,校址就设在原华侨小学、广仁小学及宛朗岸的中华女校内,并公推司徒赞为校长。
10月11日“联合中学”举行招生考试,学生蜂拥而至,取录了717人,但由于不少外埠外岛的学生不及前来,学校为顺应民意举行第二次招考,从300多名考生中再录取100多人,并依据学生的程度,800多人编到初中一年级,课室设在宛朗岸之中华女校内;初二级有4班,课室设在火车站边的广仁小学内的楼下;二楼为高中一年级一班,另有一班则为高二高三的混合班,因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年龄亦高低不一,故又叫“特别班”。而初中三年级仅有一班,课室就设在石桥头的华侨小学内。在当时就读及后来发展招收的数千个学生中,绝大部分均为勤奋好学的梅州籍华侨子女。
10月15日,“联合中学”在广仁小学礼堂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所有学生穿上白衫蓝裤(校服),喜气洋洋地整齐排坐,而27位老师(开校元勋)亦精神奕奕,穿戴庄重、满脸笑容地与千多位新生见面。另有社会侨领、巨贾贤达,纷纷抽暇到贺并一齐参加沉寂了多年的华文中学开学典礼。因为这一天是印尼华侨文教史上珍贵的可堪永留史册的一天。
荒废了多年学业自觉地奋发读书,重执教鞭的老师倍加珍惜今天的良好开端,全校师生上下一心,团结友爱,亦师亦友融洽非常,浓郁勤奋学习的风气前所未有,令学校的教学质量突飞猛进。1946年6月为适应新形势,经学校和上述三个侨团之共同努力,“联合中学”正式改名为“华侨公立巴城中学”交由中华总会文教部接办。并于8月10日成立首届巴中董事会,推举当年中华民国驻巴城总领事蒋家栋先生为名誉董事长,董事长由德高望重的徐琚清先生(梅州市蕉岭县在巴城的著名文化人,是作者徐杞富之世叔)担任,校长则为热心教育的司徒赞先生。而第二届的董事长是梅州籍著名侨商丘元荣先生(梅县雁洋人)。第三届的董事长为梅州籍的刘家祺先生(梅县城北扎田人)。巴中成立后之校服从此定格为白衫白裤,校歌校徽很快由热情高涨的师生创作及通过:校歌由音乐老师黄城温及文史教师庄劲民作词作曲,唱起来庄严激奋,至今仍为许多校友怀念歌唱;那鲜明圣洁又夹有蓝黄红白颜色的校徽,则由高二学生李习生同学所创作。
由于巴中奉行严谨的教学学风,培育“乐观进取,合作奉献”精神,招生和考试都十分严格,越加激发学生奋强不息的斗志。学校当年聘用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如与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同窗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赖增创(梅县西阳人),他原任抗日飞虎队美军第五招待所副主任,抗战胜利后,在广州沙面巧遇司徒赞,被诚邀到巴中任教,他中英文均功力深厚,更有满腔的教学热忱,备受师生敬戴(他后来受聘于同样著名的印尼苏南巨港中学创校第一任校长,1955年获当年陈毅副外长邀请到北京外语专科大学担任教务长及外交部翻译)。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刘宏谟、刘宏谦昆仲(前者后来担任巨港中学校长,后者担任巴中校长,均对教育建树良多)。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即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知识广博的韦同芳老师亲力亲为,为巴中打造出设备完善和先进的物理实验室,以严谨的教学作风为巴中培育出不少学识独到的物理专才。学校还先后聘用了一批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担任老师,比如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的胡世茝 (女),生物系的张德瑞,教育系的蔡绮宽(女);中山大学物理系的李如祥(他后来返回国内中山大学任教,并对半导体研究卓有成就,70年代初移居香港,担任中文大学半导体研究教授及担任华润集团的华科电子公司副总裁);社会系的钟士民;理学系的赖崧华和林毓通;上海圣约翰大学外文系的熊湘宝;燕京大学外文系的萧云礼;四川大学化学系的潘玉良,西南联大历史系的姚复森,上海暨南大学的黄城温,协和大学的黄恬静(女),广西大学法学系的袁少屏、杨秋贤,贵州大学的蒋家驹等等,另还聘用了不少当年社会上的名作家如郑明、张又君、陈寒冰、陈荣惠、李伟康、刘纯煜、尤文贤等。人才济济,不胜枚举。
高水准且雄厚的师资力量,聪明自律而又勤奋的学生,加上校风的民主开放,创新立美,师生团结友爱,上下一心,使得学校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同时学校亦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文艺体育比赛,出色的各项表演和高质素的学生,令学校声名不胫而走,名扬四方。有多位老校友自豪地对我们说,佩带巴中校徽到外埠外岛,不仅宗亲赞誉同时让其他华侨羡慕不已,这种自豪感至今记忆犹新。
1949年5月20日,是巴中校史上弥足珍贵的一天。这一天校董们亲手将一撮三合土覆盖在新校舍的奠基地上,换言之从这一天开始,巴中将建造自己的新校园。原来巴中成立数年后,虽已名飘四海,但课室仍然分散三地,授课的老师常常为奔走三地而上气不接下气乃致不时迟到,给教学带来相当不便,而慕名前来报读的学生与日俱增,课室宿舍已不敷应用。幸好此时有一批热心教育的梅州籍华侨刘家祺、刘英鹏、刘宜应、徐育梅自动捐出1.6万平方米的土地作为巴中的永久校园。刘家祺董事长再捐出万荷盾作为校舍建筑费用,另由刘家祺、刘宜应、刘润楠、刘选华等梅籍华侨组成的“久远公司”早前已捐出不菲的建校经费。而“学生会”适时发起每位同学募捐百盾的运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四处奔走,仅一个月时间便募捐到11.5万荷盾,而且筹募运动直至第一期新校舍完成才停止。只可惜,原计划可建成的四方形校园,却因部分原居民不肯迁出而变成较少面积的L形。直至1954年,学校被迫在古农沙里购地另建分校,并在1955年8月完成所有工程,斯时二地校园已建成可以容纳4500人的完全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中的毕业生多了一条更广阔的升学途径。由1951年开始,巴中掀起了回国升学的热潮,高素质的巴中毕业生纷纷回国参加联考,并以优异的成绩展现在国人面前,仅考入清华和北大的学生每年均达数十多位,至于考上其它内地名牌大学者更多不胜数,堪称傲视同侪,华校之光!
事实上,巴中历年培育的优秀人才散布在世界各地,尤以国内最为众多,他们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杰出的成就,为巴中为国家和民族争来瞩目之荣耀。比如体育界方面的黄强辉同学,1952年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他在学好本科的同时,成为了国家级的健将,于1957年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58年获得世界举重冠军,把我国的举重运动推向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他培养的多位运动员,其中6人13次打破世界记录。又如57届巴中毕业的林慧卿回国后就在中国乒乓球队受训,并在1965年南斯拉夫第28届世界锦标赛中打败素来称雄的日本女队,并首次夺得女子团体冠军,在女子的单打和混合双打中夺得第二名,令中国在世界乒坛迅速崛起。1971年,林慧卿更在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以精湛的球技和惊人之毅力,连摘女子单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桂冠,带领中国女队勇夺团体赛第二名,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让世人对中国乒乓球女队刮目相看。而林慧卿也从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1972年,她代表中国乒乓球队出访美国,整个美国掀起一股中国旋风。林慧卿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中美两国恢复建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她获当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接见的消息,纷纷见刊于世界各地新闻媒体。1952届毕业的朱延宁(女)在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时,参加全国运动会并获得全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冠军。她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多次获颁国家优秀科研奖。侯加昌校友亦是当年国家队顶尖的羽毛球选手……
巴中学生在科技教育界方面,卓越者就更值得细数了。比如著名的高层楼宇设计师刘铮华及原任新加坡大学物理系主任林荣国校友。又比如九十年代初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接着又获乌克兰共和国科学工程院院士,以及公认最难获得的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三院士的杰出校友陈清泉,便是1953年巴中毕业考入北京矿业学院机电系,后凭其科研成就而荣获此殊荣的。又如1958年毕业于巴中的梁维耀博士更是第一届拿破仑杰出成就奖的获得者,他目前担任世界一流大学——剑桥大学高温超导研究室主任,负责管理50个博士和25个讲师教授的研究工作。1956年毕业于巴中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的朱耀光校友,凭借其艰奋和出色的成就成为福建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并获颁国家杰出科学奖。至于原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生,现在世界一流学府美国麻省物理学院担任博士教授的丘福长校友(第二届董事长丘元荣之子,梅县雁洋人,其成就非凡,是物理界的知名教授)。1953届的李荣彰,在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后不断攻读,成为德国国家核能研究总署的高级研究院士。1952年毕业的张超校友(梅州人)早已成为日本著名的医学教授。1946届毕业的李成立校友是新加坡土木工程的名教授。1953届的黎作健是深圳国贸大厦(52层楼)的主要设计师,深圳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的设计亦出自他的手笔。而1952年毕业于巴中、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系的潘志明校友更是长期担任首都北京建筑的总工程师,他曾负责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施工。白顺良校友是为祖国古生物地质作出特殊贡献的北大地质系主任……1956届的巫乐华校友在“北京的巴中校友”一文中曾作统计,仅在北京担任名教授的校友就有30多位,副教授职衔的多达110余位,而且只是统计到1958届巴中毕业的校友者……至于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多达110<余位,而且只是统计到1958届巴中毕业的校友者……至于活跃在世界各地的优秀科学工作者,真如天上繁星!
巴中人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者,亦难计其数。毕业于1953年的古宣辉校友成为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会长。香港人熟知的美容王国郑明明小姐是1958年巴中毕业的,毕业于1956届的欧阳秋眉被誉为世界十大宝石鉴定家之一,亦有人称她是翡翠鉴定权威。毕业于1961年和1964年巴中的黄振宏、梁淦基校友已成为香港钟表行业的佼佼者,1958届的王建国成为香港成功商人。1952届的石琪高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柳州工作,并担任1983—1990年的柳州市市长,为柳州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富甲一方的饶耀武(祖籍梅县松南)是一位印度尼西亚闻名的金融巨子、梅州市荣誉市民,他为母校的建设和校友会工作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印尼梅州会馆会长李世镰先生更是巴中校友会的热心校友,他为家乡梅州及母校建树良多……另有著名作家章萍萍、何耕新、林葆华、黄元焕、陈正祥,画家章民生、李安光等等优秀校友。仅1964年毕业的百多位学生中,就有10位已是博士教授。
1955年10月15日,巴中举行建校十周年的纪念盛会,新建的大礼堂张灯结彩,鲜花彩篮摆满通道,前来庆贺的社会名流、侨领等齐集一堂,校长司徒赞自豪地说:“巴中的10年是辉煌的10年,由当初的27位教师发展到现在的124位老师,由当初的1000多位学生增加至现在3500位学生,10年来为社会输送了5000多位优秀人材……”司徒赞校长的说话丝毫没有夸张,在他回国定居后6年,巴中依然朝气蓬勃、学风优良,每年学生都保持在3500—4000位之间,正如当年的董事长郭毓秀所诗言:“巴中学府耀南天,桃李英才遍寰宇……”
1960年,巴中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名为“雅加达中学”。这个时期,学校再度掀起回国升学热潮,几乎所有高中毕业的同学都争着回祖国升学。这一年司徒赞校长回国定居,由梅州籍的刘耀曾先生担任校长。1963<年,刘亦回国定居(后于1982年病逝于梅州市),后由刘宏谦先生继任“雅中”校长。
1966年中,在神州大地刚刚燃起熊熊“文革”烈火之际,印度尼西亚也因“9·30”事件(艾地事件)掀起反华排华浪潮。经历了21个寒暑春秋,为印度尼西亚社会为中华民族培育了逾万名散布于世界各地英才的华校之光——巴城中学,即当时的“雅加达中学”遭印度尼西亚当局饬令结束停办。7月1日,全校师生含着泪花上完最后一节课后,黯然地依依难舍地离开了这所培育他们成长的校园。一代名校,从此消失在雅加达市区版图。但这所学风浓郁、师范彰著、团结友爱的名校形象却永远深深地铭刻在万千学子和华侨的心中……
巴中虽然结束至今将近40年了,但为了维护母校的形象和维系校友的情谊,一群热心的巴中人,每季均出版一期“巴中会讯”,内容刊载世界各地校友动态和抒发对母校的情爱。至今已出版了三十多期,而且遇有突发情事还另出特刊。
巴中人不单在印度尼西亚有颇具规模运作的巴中校友会,在北京、天津、南宁、广州、上海、福州、厦门、香港等地也成立了校友会。他们互相联络,互慰情怀,更不时举行外地校友前来的聚会……正如一位校友所言:“巴中人真像自己人。”
1991年1月13日,巴中旅港校友会在香港新光酒楼举行盛大的欢聚会,筵开73席,而早已定居香港的赖增创校长亦自然成为校友们的恭迎人物。师生校友欢聚之场面热烈而又温馨,规模之盛大和节目之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1995年10月15日,在巴中建校50周年之际,巴中旅港校友会在尖沙咀海洋皇宫酒楼举行盛大的纪念会,世界各地校友纷纷前来香港,一位老教师笔名叫“阿五”致函曰:“欣逢母校建校50周年纪念,群鸟思亲,备极动情。老巢虽已不存,仍从四面八方飞聚一堂……”,是晚筵开200多席,参加者达二千多人。由10月13日开始的文艺表演、游览活动至1月18日结束,堪称盛况空前……
2005年6月份,巴中校友广州分会举行隆重的母校60周年纪念,参加的校友有600多人。
2005年8月21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巴中校友会也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巴中建校60周年纪念,现任巴中校友会主席黄信堂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当日参加的师生和眷属有5000多人。翌晚再设200多席宴请招待海外归来参加庆典之校友,并由巴中校友会副主席李世镰先生发表感人肺腑的贺词。第三天则举行各届校友座谈会……庆典之盛隆可谓史无前例……
面对着一大迭数十年来的《巴中会讯》,尤其50周年的精美巨型纪念特刊,浏览一篇篇来自世界各地校友对母校深情的怀念和诉说,间闻校友乃至其后裔真情对话,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一间不受政府资助和支持(当年司徒赞校长逢星期天都亲身带领师生到街头募集办学经费),只靠华侨团体筹捐经费的华文中学竟能在不算长的21年中培育出这么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材;而回国升学的杰出校友,如非因为“华侨”两字负累为“中国文化大革命”所冲击挫折,他们的成就必将更为骄人;为什么结束长达近40年的“巴中”仍然令万千校友痴情不散?……我们无言以对,只能衷情地说:巴中,确确实实是一所真真正正的永不消失的华文名校!
〔鸣谢巴中51届校友李启明提供主要资料及赖增创、李世镰、李如祥、李启明先生予于意见和补正,由于撰写匆忙,加上采访人数尚少难免错漏,乞请读者原宥。〕〔注:本文作者李景钦为《梅州侨乡月报》特约记者,徐杞富为香港梅州联会副会长〕
文章转载自《梅州侨乡月报》
《巴中校歌》 鋼琴演奏:沈薇
網頁整理:紫梦 2008/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