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
监测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 Thalidomide Incident );为此,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 )的监测研究应运而生。

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 制订了一项有10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试验计划,收集和交流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定药物不良反应报表,确定药物不良反应的术语和药品目录等,并建立计算机报告管理系统。

1970年,WHO认为该合作试验计划已取得成功,决定在日内瓦设立永久性的组织,名为WHO药物监测中心( WHO Drug Monitoring Centre )。该中心于1971年开始全面工作。

1978年,WHO药物监测中心迁至瑞典的东部城市——乌普沙拉( Uppsala ),取名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 (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Drug Monitoring )。

1997年,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更名为乌普沙拉监测中心(Uppsala Monitoring Centre,UMC),并调整了内部的组织机构,共设3个部门,即内务部、外务部及研究开发部;此机构设有包括药师、计算机程序员、销售人员、化学师、管理人员及医学指导等工作人员。

自1968年至2000年,全世界有66个国家先后参加了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其中正式成员国60个,非正式成员国6个。中国已于1997年10月成为该计划的正式成员国, 负担起药物安全性监测的国际义务。UMC收集各成员国的ADR报告,还定期出版刊物,通报药物安全信息。 自1968年至2000年,共收到来自这60个正式成员国的ADR报表200余万份。这些报表已成为了解和评价药物安全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ADR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仅与药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以及饮食等诸多因素有关。药物因素中:(1)第一种是药物本身药理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当一种药物对机体的组织和器官有多个作用时,如果其中一项为治疗作用,其他作用就成为其副作用,即不良反应。例如,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则术后肠胀气,尿潴留为副作用;而当阿托品用于解除胆道痉挛时,口干成为副作用;这种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无本质的区别。此外,药物本身也具有独有的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肾毒性;磺胺类药物的胃肠道刺激性等。(2)第二种是药物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药物中间体、分解产物或者附加剂、溶剂、稳定剂、色素、赋形剂等也都能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

近年来,对药物安全性的问题,在我国正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管理办法》的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报告制度已纳入到法律层面上来。由于我国的ADR监测制度起步比较晚,很多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ADR监测网络的建立和监管还存在相当难度,这些问题尚待今后逐步得到完善和解决。

ADR的监测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卫生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要做好这工作,任重而道远。


★☆★陈芷芳写于2007年6月★☆★

凡药都有三分毒
切记对药物
尤其化学药物的随意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