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于抹去的记忆

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


    冬去春来,年年如此,又要过年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的情景,是我难于抹去的记忆。记得那时,在离开过年还有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了,数着手里的那点定量供应的“票子”精打细算,猪肉一斤,家禽只有一只,买了鸡不能买鸭,鱼一斤,蛋半斤,还有诸如木耳、金针菜、粉丝等干货的配给量精确到以两计算。最要命的是购物几乎都要排队:买米打油要排队、买肉要排队、就是买几块豆腐也要排队;大街上,随处可见排队的长龙,蔚为大观。尽管如此,人们总是能想方设法弄到点什么,最后总会操办出一顿一年里最丰盛的年夜饭来,给全家大小带来节日的欢乐。


    说到过年的零食,上海的“大白兔”奶糖算是当年最高级的糖果之一了,如果能买到北京的果丹皮也算幸运;花生、瓜子是抢手的年货;有些精明的家庭主妇从农贸市场买回价廉的生的花生或瓜子,洗净后,加点八角茴香等调料炒熟,也很可口。后来,食油供应好转,蛋散、油角、煎堆之类的煎炸零食,成为广州人最喜爱的过年零食;除夕前,常常是二、三个人围坐在家中自己动手做,边做边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其乐融融。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物质供应的不断好转,过年好比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一年更比一年好。如今的饭桌上,哪天不是鸡鸭鱼肉、时鲜菜蔬?再弄点什么新鲜的食物以讨得大家的欢心竟成了难事。在超市里,过年的零食是琳琅满目,花生、瓜子、开心果、腰果、巧克力、开口笑、、、、、、,应有尽有,您只要花上半天的时间便可大包小包的买回家中;家庭主妇再也无需站在炉灶旁饱受油烟的“煎熬”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留下的那个岁月过年时的记忆虽然多是苦涩的,但也伴着淡淡的甘甜。它虽已成为愈行愈远的一道风景线,却是我一生中难于抹去的记忆。



陈芷芳写于二○○九年一月十一日



感谢您光临



            

巴中网站
http://www.boans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