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观 名 人 故 里
      感 受 江 南 文 化


我们告别了令人流连忘返的普陀山,前往绍兴。从普陀山码头乘坐快艇,约20分钟到达半升洞码头;再到沈家门汽车站乘坐大巴;中途大巴轮渡约50分钟,渡轮很大、很稳,风平浪静,挺舒服的;行程几经辗转近5个小时,到绍兴时已是万家灯火。我们下榻《老台门客栈》,这是绍兴市家喻户晓的老客栈,在鲁迅故里的附近。客栈原址为绍兴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宋家台门,是二层楼房,干净舒适,房中的家具、茶具均古色古香,充满江南民居生活的氛围,很有特色。

绍兴曾经是春秋时代越国的都城,南宋时亦曾两度作为临时首都,是一个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又是我国许多名人的故里。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唐琬凄美的爱情悲剧等都发生在绍兴。我国的许多近代名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中国文化革命旗手鲁迅、民主革命家秋瑾、蔡元培、还有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地理学家竺可桢等都是绍兴人。

老台门客栈



老台门客栈



味道醇厚的绍兴酒名闻遐迩。在绍兴长途汽车总站附近的十字路口的中心处,就置有一座高约5米,由四个巨大酒瓶组成的金属模座;以此作为城市的标志,确是别出心裁的设计。绍兴的三乡(即水乡、桥乡、酒乡)为其城市特色;绍兴的风土人情以三乌(即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漫步鲁迅故里附近的小街道,店铺很多,大都经营酒类、乌干菜、酱菜、茴香豆、豆腐乳等;随处可听到小酒店的店员招徕游人的吆喝声,糯米甜酒、臭豆腐的飘香,吸引着游客的兴趣并购买品赏。

周恩来纪念馆



我们首先到周恩来纪念馆参观。纪念馆位于市区劳动路,集祖居、故居、纪念馆、纪念广场于一体,共占地5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祖居,是周恩来家族世居之地,原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周家十一世祖周懋章的妻子王氏百岁诞辰之际,浙江巡抚授于“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以示祝贺,因而称百岁堂。故居,在百岁堂西侧,是周恩来嫡系世居之处。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曾回故乡,就在故居居住。纪念馆和纪念广场均为后来所建,但在建筑风格上延续了祖居、故居的特色,整体建筑统一和谐。

绍兴人民创设的周恩来纪念馆,其主要内容实际上是总理伟大精神的缩影,也生动地展现了总理与故乡绍兴的密切关系。 馆内的部分展区采用了视频、幻影成像、电子书和投影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并配以声、光、电的和谐组合来展示总理光辉的一生;如南昌“八一”起义的历史资料,采用幻影成像技术,并结合电脑视频、电影和背景投影的应用,再现南昌起义那段峥嵘岁月。此外,展厅的电子书,收集了大量的介绍总理光辉事迹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参观者只需将手放在红外感应器上方约2厘米处左右移动,就可翻阅电子书中的内容,对总理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里的展览显示了高科技的魅力,让我们大开眼界。

纪念馆里,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都深怀对总理的敬仰,秩序井然地进出每一个展区。纪念馆的展出内容令我收益良多,周总理光辉伟大的一生和他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为后人树立了永恒的榜样。

鲁迅故里



百草园



三味书屋



接着,我们来到鲁迅故居,她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鲁迅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一直到18岁去南京求学才离开,以后回故乡任教时也基本上居住在此。这个地方曾给过他欢乐、不幸和挫折;后来他从这个日渐没落的旧宅子走出去,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旗手。鲁迅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字,为我们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百草园位于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他常在此玩耍嬉戏。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记忆,一直到晚年还常引起他亲切的怀念。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的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鲁迅故居的斜对面,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塾师寿镜吾(镜湖) 坐馆教书达60年,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书屋建筑、室内陈设及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貌。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味书屋的横匾为清代乾嘉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山舟手书,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在三味书屋里,鲁迅的座位是在书房的东北角,那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据资料,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此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参观鲁迅故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后,让我对鲁迅的青少年时代有进一步的了解。记得在读中学时,我们学习过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后来也读过他的阿Q正传、孔乙己等作品。在我的心目中,鲁迅的形象很高大,很了不起。

乌蓬船



沈园一景

沈园一景



沈园位于绍兴古城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古典园林。沈园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有“沈园”之名。我们从鲁迅故居出来后,走过对面,乘坐乌蓬船前往沈园。乌蓬船是一种有蓬的木制小船,最多可容四位乘客,由船夫用脚踩划桨行进。过去它是绍兴的主要水上交通工具,而今成了一些旅游景点用以招徕游客的“商业工具”。船只在小河中缓慢前行,约莫10分钟便到了目的地。我总算也在水乡尝试了一次坐乌蓬船的乐趣。

沈园因陆游的故事而闻名于世。园林景色宜人,来自各地的游客骆绎不绝,许多游客长时间驻足观看那刻有陆游《钗头凤》的园壁。聆听导游讲解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创作诗歌9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1144年,娶表妹唐琬为妻,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是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并迫令二人分手。 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中提到的真相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两人传世哀情的一段,是发生在两人相别十年后,重逢于绍兴城外的沈氏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也来此游春,两人在此意外重逢.又无法当面倾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表示关怀,然后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在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传说,唐琬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分,亦提笔和了《钗头凤 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死。

陆游与唐琬的故事,使感伤的气氛凝结园内, 这一场风流千古的爱情悲剧,引得几百年来人们为之嗟叹。我特将陆游与唐琬在园壁上留下的《钗头凤》词拍摄下来,制成网页,供网友们分享。见《风流千古的爱情故事》

兰亭



“鹅池”碑亭



兰亭是绍兴的又一著名参观景点。我们从绍兴市中心,乘坐专线大巴,大约半个小时到达兰亭。相传句践曾经在这一带种过兰花,又是汉代驿亭所在,故名兰亭。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山阴兰亭,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觞为古代酒杯)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含324字的序文, 这就是有 “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是王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近十几年来,兰亭因每年暮春三月初三“兰亭书法节”的持续举办而声名更盛。

兰亭内有两个碑亭,颇受游客的欣赏。一个是有“鹅池”字样的碑亭,立于当年王羲之常去养鹅、放鹅、赏鹅的一个池塘附近。传说有一次,王羲之刚写好“鹅”字,忽闻皇上传旨,急忙搁笔迎旨,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续写了一个“池”字, “鹅”瘦“池”肥,一碑两字,父子同书,成为千古佳话。另一个是《御碑亭》,是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碑高6.8米,宽2.6米,重1.8吨,正面刻的是清康熙手书的《兰亭序》全文,背面为乾隆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人称为“祖孙碑”,清二帝同书一碑也是罕见。

从御碑亭再北行,为兰亭江。隔水相望的是“兰亭书法博物馆”,馆内除展品外,有字帖、毛笔、墨、砚等出售。带着孩子出来的游客们都纷纷前往购买。除了有纪念意义外,更多的是为了使孩子们重视练字。

除上述著名景点外,我们还游览了八字桥、秋瑾烈士纪念碑、咸亨酒店和绍兴老街(仓桥直街)等名胜古迹。两天的绍兴游,使我对人才辈出的古城及其文化魅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惜时间短促,走马看花,这篇短文所述,只是一些肤浅的印象,为我曾来过这著名的江南水乡做个纪念罢。


★☆★ 陈芷芳写于2007年9月25日★☆★



秋瑾烈士纪念碑



咸亨酒店



民居一条街



水乡一条街



水乡一条街



乌蓬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