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感谢鼓励我的师友们
刘 晋 垣
“三弟,我已先代你缴了厦大专科的全部学费。”名为师生情同姐弟,丘瑞霖老师“先斩后奏”逼我上大学的“梁山”。
座落在 KARTINI大街的东方语言文化中心,供我第二次念书的殿堂。五年师生的“陋室”之情,剪不断,理还乱。
为弘扬华夏文化千里迢迢来印尼的北京冀幼华老师,数年一日,宁为无名园丁,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劳苦功高。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我在念厦门大学函授专科班时,国际日报总编李卓辉先生给我撰改了一篇文章的题目。点石之情,难于忘怀。
手机传来长辈朋友们发来短信的祝福与问候,报章上的祝贺词,荡气回肠,难以释怀,令人无法抵挡,心潮起伏。一句温暖的话语,暖和了漫长的冬天。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巴中老学长陈正祥老师凝聚睿智的勉语。墨宝浓情,语重心长。
2003年中旬,从沉甸甸的行囊中扔掉那些其实不需要的附加品。我开始在东方语言文化中心念厦门大学海外函授专科班的课程。毕业后,我又攻读本科课程。五年的伏案学习,五年的寒窗熬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每一片茶叶都几经冲荡而散发出清逸芳香,每一阵芳香虽然淡微,却又很重要。因为惟有它们汇聚,才有茶的香韵。人如茶,每一人都要在生命的历练中奉献自身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学会珍惜和品味其中的清香。
从去年9月开始,便兵分三路,作业、考试、偷偷执笔写毕业论文。做完了本科作业后,又快马加鞭考完11门课目。毕业论文先经东方语言文化中心冀幼华老师“指点迷津”,后在厦大老师刘小斌教授的辅导下,我比其他同系本科生“笨鸟先飞”,捷足先登于9月27日参加论文答辩。
感谢厦门巴中校友会会长郭光辉学长在长达2小时半的答辩其间,陪我“壮胆”,同时拍摄了答辩的全部过程。
一年内6次往返厦大,13次论文易稿,终于不负恩师们的教导,以90的评分顺利通过。“朽木终可雕”矣,总算在学习的起步途中划上一个小逗号。具有“生命的段落”意识,无论在英姿焕发阶段,还是在两鬓染霜时分,都将推动生命走向充实。
只要你不拒绝雪山的冷漠,圣洁的山中雪莲就不拒绝你的美好的心愿。只要你不拒绝一步一个脚印的平凡,人生的辉煌就不拒绝你放飞的理想。
临窗独坐,我突然有强烈的回顾欲望。拿出厚厚的一叠日记,翻着翻着,末了,既惊且愧。才发觉曾经有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没有划分过生命的段落。没有划分,没有回顾,没有总结,没有对心绪的清除和整理。我始终在叹息的边缘踟躇,几乎找不到积极努力的影子。
蓦然回首,心灵的历程犹如一条小溪,流淌过鲜花环绕的小径,也遭受过沙石的阻挡,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些无法抹去的伤痕。
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没有横溢的才华,没有超众的智慧,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巨额的财富,没有传奇的经历,没有丰富的经验;虽然如此,我仍然珍爱自己,在走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上,涂抹着个性的风景。我从朝霞走进了夕阳。
人生的秋天,是生命力的沉稳,是曲调高昂后的迂缓,是江河奔泻之后的开阔,是窖藏经年的陈酿,是远山如黛、含蓄深邃的好时光。
如果有年轻人一般沸腾火热的心,又何必在乎老去的容颜;自然人生都有美丽的四时。青春固然可贵,可年老有何尝不埋藏着成熟的气质与丰富的内涵。
荀子《劝学》篇曾经告诉人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之利,筋骨只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在这充满浮躁而喧闹的世上,静下心来,执着追求美好的理想。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今天,即使我已经完成了专科、本科的学习,但关于这个学科仍然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的。“阿三,要牢记学无止境,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妄自尊大,不要觉得5年的学习你什么都懂了,实际上那只是起点,只是刚刚开始。”老师的话如醍醐灌顶无时无刻地在提醒着我。
我,还是要继续走向大海,做一个真诚的,好奇的,耐心拣贝壳的孩子。
二00七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