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如 其 名

刘 晋 垣




    1993年2月10日,是刘宏谦老师的忌日。

    1913年刘宏谦老师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工科毕业生。

    1938年8月,刘宏谦老师南下巴达维亚城。至此,他便与司徒赞校长结下了30年的可贵的情缘。

    1960年华校同学及毕业生掀起回大陆高潮,巴中60年届高中毕业生几乎全数北上。当时,为了适应时代潮流,巴中改为“雅加达中学”,简称“雅中”(1949年12月28日印尼共和国迁都巴城后,已将巴达维亚改名为雅加达)。同年,司徒赞校长第二次出狱后回大陆,人事上逐年变动,刘耀曾继任雅中校长,刘宏谦担任教导主任。

    1942年3月日军侵占爪哇,刘宏谦老师携带母亲到楠榜逃难,住在一位家境清贫的侨领家里。原来刘老师早在茂物时已与其千金相恋,她是广仁学校成绩优良品行朴实的女生,毕业后被司徒校长介绍到茂物附近的一间学校任教。刘老师不顾校规的严谨,冲破古板守旧的牢笼,翻阅了爱情小说师生恋的第一页。在司徒校长夫人刘金端老师穿针引线下,有情人总成眷属。1942年年底,刘宏谦老师与谢瑞芬老师不以年龄之差距作为婚姻美满的尺度,拜堂成亲,成为一对逃难中的佳侣。

    日军投降后,刘老师在联中,谢老师在协和,都当上教师,过着清苦的生活,开始建立起“教师之家”,其乐融融。

    1956年巴中已是印尼的高府华校,与华中共名金榜。全校面积共19000平方米,正校9000平方米,分校10000平方米。1957年,巴中聘请教师115人,拥有3531名学生。

    1962年刘耀曾又继司徒赞担任中华侨团总会主席之重职,雅中便设副校长一职,由教导主任刘宏谦兼任,掌握主要行政工作。

    1965年刘耀曾校长又回大陆定居,致使学校行政工作都集中在刘宏谦一人身上,这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直到1966年6月学校停办,当时全校中小学师生人数约4000名。从1956年到1966年,可谓“十年河东转河西”,不堪回首!

    1966年7月1日,雅中正式停办。

    在狂风暴雨中,临危不乱,沉着应变的老师们与66年届的高三、67年届的高二、68年届的高一同学及全体初中同学们走出校门,踏上失业、失学的坎坷道路,在校外及家中,彷徨、踌躇,苦难的岁月迎面而来。失业教师的队伍,离开校门,冲进生疏,复杂地商场、工厂,甚至于售卖冰条为生,另寻出路。挣扎生活的新篇章开始了┅┅。

    雅中年老的教师比别校多,子女尚未成年,一生为教育操劳,收入仅够温饱,没有储蓄,一旦突然失业,其绝境之苦一言难尽。在长达12年的漫长的岁月里,雪中送炭的壮举美不胜收,非专文叙述不足以窥全豹。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梦想?人生在世,谁没有梦想,谁没有渴望,谁没有期盼,谁没有追求┅┅花儿渴盼春的讯息,果实渴盼秋的爱意,沙漠渴盼流彩的绿洲,草原渴盼及时的雨露。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山穷水尽”的困境中,在渴盼、追求、梦想,编织着人生的新路。一家之主当磨刀师傅,贤内助出门兼卖冰条糊口。生活就像洋葱,总有一片会让人流泪。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俩都不做表面文章,而是把有关爱的“言”转化、渗透于“行”当中。婚姻,最重要的不是浪漫,而是既爱你的青春飞扬,也能爱你的白发苍苍。我看到了刘宏谦老师为人师表所应该具有的骨气和正气。

    第三期的《巴中文苑》刊登的《不用规矩,也成方圆》是刘老师的一位学生写的。这篇文章道出了作者对恩师刘宏谦的4个印象:第一,嗓音深沉,体格伟岸;第二,上几何课,在黑板上画直线,画圆,画三角形时,从不用尺和圆规;第三,讲课时,绝对不允许学生记笔记;严肃授课,在不怒自威的气质下营造良好的学习态度。偶尔出其不意说出一句引发哄堂大笑的话。幽默,是第四个印象。“教我三年,却影响我一生”。是刘谦老师的得意门生郭温和老师的肺腑之言。

    刘宏谦老师说:“我这个螺丝钉,订在联中的招牌上长达20年,亲眼看到多少可敬的老师,多少亲爱的校友,在这庄严的校门,出出进进为学校争光”。其实,这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在教育界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命是灵魂的载体。我们要完成的不是生命本身,而是一个因平凡而闪光的灵魂。刘宏谦老师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对国家,对侨胞,付出平生精力,可谓问心无愧。

其名:宏谦,为人之师,谦虚好学,确人如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