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则
(Barongsai) 传 闻 故 事

~ 峰 梓 ~
09/03/ 2007


    話說,大概是在清朝吧,一財主有意刁難,於元宵那天,在省城廣州的珠江中插了一支《青》,綁有一大紥生菜、紅綢和一錠大元寶。
    省城兩岸,陸續不斷地來一隊又來一隊的醒獅,頓時聚集了數以百隻醒獅,真是獅頭湧湧、鑼鼓喧天,蔚為奇觀。

    這下可慘了,大伙都沒有像武俠小說中所描述的《踐萍橫渡》或《踏燕越谷》等的輕功能耐,可望不可及,又不可乘船艇採之,採不着又不能遛之大吉,真正一籌莫展,唯有望《青》興嘆!成千上萬市民,萬人空巷地扶老攜幼在兩岸看熱鬧,有的還帶着小櫈子、吃的、喝的……,人聲鼎沸地在評頭論足、笑罵喧嘩。

    其中有一武館,立即派人快馬加鞭回鄉 ( 有說是三水;有說是佛山……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 恭請師尊出馬。

    師父和大、二師兄,砍了山上最長的一根,青冬碗口還粗的竹子,三師徒漏夜趕赴省城 (竹子的品種當然不是Kali Ciliwung 上竹排的bambu tali,起碼要bambu kuning才行。竹的纖維要夠細密,韧性才夠強。) 。到了現場,伸出竹子一比,還差兩三尺才夠得着那《青》。商議的結果是:上!由二師兄舞獅頭;大師兄舞師尾;師父在岸邊實地上,扎了個丁字馬,雙手一前一後地把住長竹伸往江面的掛青,如鑄塑般,紋風不動!醒獅踩着竹子,一點都沒有偷工減料地慢慢舞出去。就這麼一點能耐,已讓兩岸的人們看得鴉雀無聲;目瞪口呆。舞到竹端,醒獅用前爪仔細地試探和玩耍“獵物”,再四周和上下張望,省視環境是否安全……良久之後,只見二師兄,用單腳抵住竹子尖端,整個身體伸了出去,剛好夠着了。二師兄和獅頭的整個重量,完全由大師兄,在直徑兩寸左右的竹子上,扎着丁字馬來承擔。嘩!引來兩岸人們的讚嘆和掌聲。即進入採青程序。兩岸的所有獅鼓,不約而同地擂出採青鼓點予以配合。按獅子的謹慎性格,醒獅採青,必然又是試探;嗅聞;舔嘗和不斷省視周圍……最後才進食。這時歡呼聲、喝采聲、炮竹聲、掌聲響徹雲霄。還沒完!醒獅是不準後退的,怎樣回來?獅頭只要跳上大師兄的肩膀上,大師兄一個向後轉就行了。有說,師父更把長竹慢慢轉個90度大弧,讓醒獅舞回來!

    最厲害的是師父,承受多大的重量?在整整近兩個時辰(近四小時)的過程中,還不準動彈,連輕微的顫動都不可以,否則難保醒獅不成落湯雞!

    事後,財主加碼還宴請該武館全體上下。所有在場的獅隊均獲紅包一封,以謝捧場!

    採青鑼鼓點是這樣的:

    獅頭慢慢升起,鼓聲也隨着一下、一下逐漸加快成密擂;當獅頭往下一收或一定住,立即用鼓槌在鼓面上橫壓,鑼鈸也跟着一摀,全部頓時啞然無聲。獅頭又起,獅鼓又重來,當獅頭左顧一停,獅鼓也隨着壓鼓一頓,獅頭慢慢轉向右,獅鼓又由疏到密配合擂擊;獅頭右盼一停,獅鼓也隨着壓鼓一頓……餘類推。所以,在採青的整個過程,鑼鈸手眼釘着鼓手的撃鼓予以配合,無暇欣賞採青表演的。鑼鼓鈸這時也來不及換人,因為絕對不可以有絲毫脫節!

请在此点击

漫谈(半世纪前)
巴城Pancoran 区的Barongsai
峰 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