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半世纪前) 巴城 Pancoran 区的 Barongsai
~ 峰梓 ~ 2007年3月8日(婦女節)
巴中網站在53屆專欄,對 Capgome 的談論真熱鬧。峰梓也來漫談一下,人們最感興趣和不可或缺的 Barongsai。首先聲明,峰梓不是武林中人,從未拜過師學過任何 Chinese kufu。識少少扮代表,不免有錯漏,在此拋磚引玉,請武林高明和有識之士賜教指正!
說的是半個世紀前,當地舞的所謂南獅,就是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廣東獅。以佛山出產的最為出名。當年都是從佛山買回去的。獅頭分劉、關、張三款:劉(備)獅長鬚端莊威嚴,鬚眉皆雪白,有長者風範;關(文長)獅鬚稍短,鬚眉皆雪白,面稍帶紅色,有大將風範;張(飛)獅黑色,有說“鐵角銅面牙擦鬚”,所以鬚眉皆短盡黑色,獅頭較輕(便於武鬥)示人以威猛。
宗師級武館出的多數是劉(備)獅,其餘多數出關(文長)獅,出黑色張(飛)獅是準備遇到敵對派別時武鬥用的。在巴城不存在敵對派別,不那麼拘泥,出什麼獅都無所謂。
巴城 Pancoran 區,當年出獅的只有中山同鄉會的《群樂社》,四邑(新會)同鄉會的《月波社》。彼此是友好兄弟《社》,不會打起來。《群樂社》雖是中山同鄉會,也有原客家藉姓李的教頭,教授籐牌、單刀對(叉)耙的對拆。所謂《耙》,是兩側呈弧形的三尖鋼叉,古時獵人慣用的那種,不同於豬八戒所使喚的釘耙。
除了出廵遊行之外也參加過舞台演出;《醒獅出洞》,《醒獅過橋》,《醒獅採青》,《醒獅拜佛》,《仙女嬉獅》……等等和武術表演。襯武術的鑼鼓點又不同,稱之為《七星》鑼鼓點。
有時可以看到客家藉舞扁頭的可能是貔貅。傳說這是古代或神話中的勇猛神獸,所以民間有掛在大門上方當鎮門神物。據說牠只吃不拉,所以賭場多有擺設和供奉貔貅。
另外,40年代後期,福建藉舞麒麟的隊伍也出現在 Pancoran 城區,增添氣氛和色彩。峰梓很欣賞他們有一對只有十五、六歲的小伙子,在新明會前院空地表演拳術對拆,看來是屬南少林拳。在武林中有 [南拳北腿] 之說,他兩的對拆,既有南拳的威猛,又有北腿的兇悍。
舞龍是山東藉大漢的絕活。有一年,不記得是慶祝什麼活動,巴中出了一隊七節 (一定是單數)的小龍,體育老師 (不記是那位,當然也有曹老師) 特地要峰梓(矇矓的印象中好像還有黃曙明校友)參加和提意見。從 Blandongan 出發參加遊行到 Lapangan Banteng,步行來回。請當年有份參的同學指正和補充!
醒獅出動時,當然有很多要遵守的規矩。
§ 新獅頭要請高僧開光,翌年再出要點睛。
§ 醒獅頭一直要在舞動中,不可停歇更不可放置地上。
§ 醒獅除了敬禮時的三鞠躬有後退的步伐以外,不准後退,顯示獅子勇往直前永不言退的特性。
§ 醒獅遇水沒有乘船的道理。
§ 見青必採,所以萬一採不到是不可以隨便離開走掉。所謂《青》就是豎起的竹竿竿頭用紅帶(繩)繫上紅包和生菜,有時還附有紅楹聯,甚至一串 Petasan。
§ 當遇到長輩獅,要行三鞠躬禮;四腳不准離地甚至要匍匐以示親暱和臣服;獅頭不可高舉超過長輩獅的獅頭。就算與友獅碰頭,四腳也儘量不離地,以示尊敬。
§ 醒獅出館起行,鑼鼓也隨即響起直到回館才可息鼓偃旗。由於鼓停,獅頭也跟着停,所以行進中,眾師兄弟要竭力保護大鼓不被破壞。
……。
承上述,舞獅要有武術底子,才能把獅子謹慎而威猛的性格舞出。
至於鑼鼓鈸:一個大鼓,用兩根長竹穿過鼓旁鐵環,由兩人前後肩抬,後來改為裝在中型手推車上用人從後面推,省力多了。一面有尺許直徑的大銅鑼,跟掛在鼓旁;一面手提中鑼;一面手拿小鑼,用小扁一頭稍帶尖的小木方敲打。大鈸一副(有時不備有它);中鈸兩副;小鈸一副。
大鑼是主掌節奏,除了獅子在行三鞠躬禮和採青時隨着鼓點密敲之外,一般是一拍一下不敲花點。其餘的鑼鈸就配合鼓點敲打花點,小鑼的花點基本上是中鑼花點間隙中敲出的,有點像“尤克利利”與“吉他”之間的配合類似。
鑼鼓點要緊密配合舞獅的動作和節奏。不同派別,打出鼓點的“花”也不相同。《群樂社》是屬於少林洪(洪熙官)拳那流派的;《月波社》的鼓點差別不大,該也屬少林的吧。最近(初七人日),在紐約唐人街的三個多小時才走完的慶祝大遊行隊舞中,分插有幾十個醒獅隊伍參加遊行(慶祝盛況恭請翠珍姐介紹!)。忽然聽到熟悉的鑼鼓點聲,當這隊醒獅走過面前時就看到打着寫有一個洪字的旗子。
順便一提,《月波社》和《群樂社》都曾在舞台上表演過大鑼大鼓的粵劇。
文章:峰梓 編輯:紫夢 2007年3月10日 香港
请在此点击
一則 Barongsai 傳聞故事 峰 梓
|